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丁文武近日表示,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扶持太陽能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可能涉及太陽能產業的準入和產業政策問題。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確認多個部門正在制定扶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
自獲得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扶持后,光伏產業雖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我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有很多,此次工信部表態將出臺準入政策,正是為了抑制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未來還應建立嚴格的行業淘汰制度,淘汰落后企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多原因造成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中國光伏產業目前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統計,2012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近23GW,但我國光伏產業的實際產能保守估計在40GW以上,這說明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確實非常嚴重。”高宏玲告訴記者,多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國光伏產能過剩。首先,地方政府對于產業缺乏合理規劃。光伏產業自被中央劃入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產業扶持政策,將光伏產業作為了地方經濟的亮點。據統計,曾有幾十個地區計劃建設光伏千億元產業園。其次,光伏行業在產能過剩問題出現之前,其電池片和相關組件的生產收益率達到了30%左右。相較傳統產業的利潤率,光伏產業的高利潤率、短回收期對于資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大量資金尤其是民間資本的涌入也造成了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另外,目前光伏產品的需求沒有與產能的迅速發展相匹配。
新政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據悉,此次對于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扶持政策將涵蓋補貼、科技創新、分區電價等方面,準入門檻有望成為最先出臺的政策之一。另據了解,此次提高準入門檻并非行政許可,而是從技術指標、產量指標、環保指標、企業本身能力指標等方面來進行規范,如果企業達不到標準,有可能在銀行貸款、土地審批等方面受到限制。
高宏玲認為,提高準入門檻之所以作為一系列政策中最先實行的,主要是因為在應對行業產能過剩現象的同時,政府更多的希望能夠促進我國光伏產業核心技術,產品質量,環境保護等水平的提高,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2012年全球光伏產業的裝機總量為32GW,其中中國去年新增光伏裝機量為4.5GW,但中國去年的產能在40GW以上。”高宏玲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她說,我國的總產量比國際需求還要高出很多,行業整合,提高集中度將不可避免。另外,從行業重組的角度來看,光伏行業的重組可能主要集中在電池片和相關組件的生產上。因為多晶硅生產線由于設備搬遷困難,設備改造的成本高,生產線維護費用大等原因使得多晶硅產業難以重組。
提高行業集中度降低生產成本
高宏玲認為,由于當前很多大企業對于兼并重組一些規模小、技術含量低、質保服務差的電池組件和電池片生產企業的態度并不積極,所以兼并重組的行為應該讓市場來進行選擇。淘汰一些技術落后的企業,同時建立起嚴格的市場淘汰制度;政府再制定相關指標來正確引導資本進入光伏行業,給予符合標準、行業內優秀企業更多的扶持政策。高宏玲說,提高市場集中度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減少產能過剩的必然之路。
業界普遍認為,如果光伏發電能夠盡快并入電網,對于光伏產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將緩解一部分產能過剩問題。
高宏玲則認為,光伏產業只有在成本上比傳統能源更有優勢,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如果僅靠政府補貼,一方面對于補貼資金的需求量會非常大,另一方面這樣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國光伏發電成本需要進一步下降,除了降低電池片本身的成本,還要降低后續的安裝成本,成本降低才能提高行業利潤,形成更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