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歐盟成員國內部將就歐委會對華光伏征稅建議案投票表決。12天后,歐盟將正式公布初裁結果。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歐盟此次初裁的稅率高達 37%~68%,平均稅率為47.6%。在此稅率下,中國的光伏企業將完全喪失競爭優勢。
作為應對,中國多家光伏企業已經開始將海外設廠提上議程。英利首席戰略官王亦逾表示,除了海外設廠外,沒有別的辦法應對歐盟“雙反”案。“至于去哪里設廠,會選一個性價比較高的地方。目前看來,會選擇東南亞地區。因為這些國家相對穩定,成本也低,并且離本土也不遠。”王亦逾說。除了英利外,阿特斯、天合等中國光伏企業也均有海外設廠的想法。
謀海外設廠規避高稅率
為了應對歐盟的雙反調查,中國的光伏企業除了聯合部分歐洲光伏企業共同抵制外,另外一個策略便是在海外建廠來規避高額稅率。王亦逾表示,海外設廠是中國光伏企業應對歐盟“雙反”調查的唯一有效途徑。為此,英利已經開始著手挑選廠地。
在經過篩選后,英利將海外設廠的地點聚焦在東南亞地區。“東南亞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這些國家人工成本不高,也相對穩定,當地政府也比較歡迎來投資。比如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也都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王亦逾說。
英利海外設廠的首站或將落戶于泰國。目前,英利正在關注6月6日歐盟初裁的稅率,屆時將決定是否正式在海外建廠。除了英利,天合、尚德、阿特斯等中國光伏大佬均在考慮在海外建廠來規避歐盟“雙反”高稅率。
接近天合高層的人士稱,該公司早就開始考慮海外設廠的問題,目標也可能是東南亞。但最終是否會做出這個決策,取決于歐盟初裁公布的稅率。
阿特斯政府關系及業務發展總監張謙表示,海外建廠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結局。需要考慮供應鏈的問題,衡量成本增量等。
事實上,早在美國“雙反”調查時,中國的光伏巨頭也曾醞釀過在海外建廠來規避稅率風險。當時,有消息稱中國光伏企業計劃在美國及墨西哥投資建廠。
但最終,光伏巨頭找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案。作為應對美國光伏“雙反”的舉措,多數光伏巨頭均繞道臺灣,成功規避了被征收高稅率的風險。
上游原料漲價添壓力
除了將被征收高稅率,中國的光伏企業或將遭受上游原材料多晶硅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2012年7月,應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等中國四大多晶硅企業申請,商務部對原產于美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3個月后,商務部又發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的“雙反”調查,并決定對這兩個案件合并進行調查。此舉被認為是對歐盟“雙反”調查的反制措施,在歐盟公布初裁結果后,中國商務部也將公布對歐美韓三地多晶硅產品的“雙反”調查初裁結果。
不過,此舉遭到下游組件、電池廠商的集體反對。英利、天合、阿特斯等企業認為,若對歐盟韓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將提高這些企業的上游采購成本。
目前,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幾家大的組件、電池企業的上游多晶硅原料來源中,進口的比重占到60%以上,其中歐美韓三方占了近90%。其中,尤以德國瓦克、韓國東洋、美國哈姆羅克等少數幾家企業為主。
王亦逾也稱,英利的上游硅料主要來自上述三家企業,公司的硅料進口量占總量的60%~70%。業界認為,中國若對歐美韓三方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或將進一步推高這些企業的硅料成本。
開發新市場應對雙反
去年歐盟正式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后,中國150多家光伏企業對調查本身給予了充分的配合,以期歐委會能夠得出公正的結論。而歐盟委員會就對華光伏征稅建議案投票表決的當天,英利在其保定總部,由1500人擺成了“NO”字造型,希望借此對歐委會投票施壓。除了英利,天合和阿特斯兩家公司也在各自廠區組織了同樣的抗議活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表聯合聲明的光伏巨頭中缺少了陷入破產重組的尚德的身影。此前,為了應對美國“雙反”調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組成了應對聯盟。
業內專家稱,由于中國多數下游組件廠商50%以上的業務來自歐洲市場,因而歐盟雙反調查將給中國的光伏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但多位企業高管認為,事實上或許沒有那么糟。王亦逾稱,公司出口至歐洲的業務量已經降到了50%以下,未來還會進一步縮減規模。
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曾表示,在歐盟提出“雙反”之前,阿特斯加大了加拿大工廠的出貨量,讓加拿大市場承擔了出口歐洲的任務。
另一巨頭晶科能源2012年中國組件出貨量已經占到了45%,出口至歐洲的量僅占到10%;天合光能歐洲業務,出口歐洲量的占比也從50%下降到25%。
取代歐洲市場的是,光伏大佬們正在大力開發東南亞、日本、南美等新興市場。英利董事長苗連生透露,僅在日本市場,英利的出貨量從之前的數十兆瓦,提升到如今的1000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