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懲罰性關稅激起了層層波瀾。許多公司相繼破產。這一充滿活力的產業究竟得了什么病?德國之聲電臺網站6月9日對全球太陽能產業的領先專業雜志《光子》出版人菲利普·韋爾特進行了專訪。韋爾特說,其實情況還沒有那么糟糕。
德國之聲電臺稱,中國的太陽能企業能夠得到高額的政府補貼。這種情況目前正受到激烈批評,人們將歐洲許多太陽能企業破產的原因也歸咎于此,因為它們無法像中國企業那樣向市場推出如此廉價的產品。
對此,菲利普·韋爾特表示,許多歐洲光伏產品生產商在建廠的時候,也曾獲得了廉價土地,也為廠房建設獲得過高額補貼。經濟發展不發達的地方政府甚至還曾經一度為雇用長期失業者的企業提供過工資補貼。
韋爾特贊同歐洲光伏產業現在確實面臨著一場生死角逐……他表示,歐洲的光伏產業犯了戰術錯誤,大約在2007年至2009年的時候,它們自己都不相信歐洲的太陽能市場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發展,所以在擴大產能方面也是格外小心謹慎。而中國生產商對市場的發展趨勢有另一種判斷,于是以明顯更快的速度擴大產能。現在,它們有更大的廠房,能夠以更優惠的價格采購,甚至有時擁有更先進的生產設備。
對于歐洲太陽能產業的未來,韋爾特認為,歐洲有非常強大的原材料產業,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之一就在德國。歐洲在太陽能產業的機械及設備制造方面,絕對屬于全球領域的佼佼者,這也是德國的強項。如果有人想購買質量上乘的生產設備,大都會選擇德國。
現在,歐盟推出的懲罰性關稅可能會繼續危害到歐洲已經飽受打擊的太陽能產業。
韋爾特指出,太陽能設備的使用率會減少,而且歐洲本來就比較疲軟的市場需求會再次受到打擊。對于許多廠商來說,雖然這不會給它們帶來生存上的威脅,但卻會迫使它們加大裁員力度。至于引入關稅是否真正能夠拯救歐洲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他對此還表示懷疑。因為,當房地產建筑公司因為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太貴,而不再安裝相關產品的時候,也同樣不會去購買一種昂貴的德國產品。
瑞士預測研究所聲稱,歐洲將失去大約20萬個就業崗位。對于這樣的預測,韋爾特則認為,如果當前的臨時關稅變為永久關稅,這一幕就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