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委員會決定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此舉不但遭到中方及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堅決反對,也招致歐洲企業界、學術界、主流媒體的強烈批評。6月6日,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正式起效,即從此天起至8月6日,進入歐盟的中國光伏產品將被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人民日報》于6月6日刊文指出,無端搞“雙反”,歐盟一舉多輸。那么,中歐光伏“雙反”較量將會如何發展?怎樣破解中歐光伏困局?6月13日9時,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賀鏗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以下為問答實錄:
強國QQ:6月4日,對于身處寒冬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雪天。歐盟的“雙反”之靴最終落地,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請問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和8月6日后47.6﹪的稅率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賀鏗:各位網友,上午好!很高興又同大家見面了,歡迎大家提問題。我輸入速度慢,請大家諒解! 這位問到雙反的殺傷力,我認為有殺傷,但力量不大。我國光伏產業主要是盲目發展,產能過剩,需要調整發展戰略。
一萬次等候:您認為國內的光伏政策在近期可能會有哪些新動作?
賀鏗:我認為光伏產業是一個教訓,發展中有很大盲目性。國內市場沒有開拓,下游電站沒有發展就一轟而上。產能相對過剩是主要問題,應該著力開拓國內市場,開拓歐美以外的市場。我相信改變發展戰略,通過巿場調整結構,光伏產業不久會走出困境。
李嬌喬:個人感覺,歐盟對中國光伏“雙反”,是一次有預謀的貿易戰。從李總理在訪問歐盟期間對此問題進行磋商到歐盟依然“雙方”,足見歐盟是按照其既有策略來轉移歐盟的經濟不景氣、以打擊中國產品而給其他貿易伙伴騰出市場份額來要挾,尋求中國對其的更大幫助。您認為是這樣嗎?為什么?
賀鏗:是這樣。主要是轉移視線,轉移矛盾。歐盟啟動光伏產品"雙反"實質因為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據歐盟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歐盟27國2012年區域失業率,最高地地區在西班牙,達到38.5%。這意味著三個人中至少有一個失業。老百姓對政府不滿,他們想借"雙反"轉移矛盾。
薄馬:中國的光伏產業如何應對歐盟的“雙反”很重要,因為畢竟牽扯到數十萬人的就業。另外,官方可以和歐盟進行對話,行業協會如何引導企業、從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拉動內需上做文章?我們的企業一味強調對外拓展市場,殊不知,中國國內就是最好的市場。
賀鏗:是的,一定要開拓國內市場,開拓歐美之外的國際市場。
任興島:面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方,中國商務部該儲備哪些應對政策呢?您有什么建議。
賀鏗:商務部有哪些打算我不知道。但是我認為在化妝品方面、奢侈消費品方面要釆取措施,要制裁。我們的人民幣匯率也可以調整,別聽美國人的,匯率政策就是為外貿服務的。安倍晉三不是在貶日元嗎?我們人民幣為什么要升?
筆墨染丹青:有分析人士認為,除經濟損失之外,光伏案的決策過程還暴露出歐盟行事武斷、缺乏長遠眼光的缺陷。——對此您怎么看?
賀鏗:他們無所謂長運眼光,政治家們只顧眼前,只顧選票。
Danceater:您對于中歐的談判進程有何預期?
賀鏗:我前面說了,既要依WTO原則反制,又要談判,兩手都要硬。歐美政客一向欺軟怕硬。
楓笛:除了在葡萄酒方面,我國是否也應在醫藥、大飛機及服務領域方面對歐加以制裁?
賀鏗:制裁方法很多,但制裁不是目的。目的還是要發展外貿,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歐美政客總是雙重標準,一時說我們不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一時又要我們政府干預企業,干預外貿。我們要走自己的路,別聽他們的鬼話。
孫亞非:世界貿易組織及規則是否有限,我們是否要“以我為主”,不受其無端束縛?
賀鏗:是這樣。
Danceater:您對于中歐的談判進程有何預期?
賀鏗:我持樂觀態度。有理、有利、有節,只要堅持就有勝利的希望。歐洲人有幻想,傲慢慣了,中國已經不是100年前的中國。要平等,要尊重市場。我認為歐盟談判態度不誠肯,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不尊重市場法則。
易珍154:中國為什么要出售廉價的勞動力產品?
賀鏗:我們也應當承認,我們當前技術優勢不明顯,人口紅利還有。今天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是為了明天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外貿是成為發達國家的必由之路,英、美、日、法、徳都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
丁子一:您好!【歐方裁定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從此前建議的47.6%降低到目前的11.8%。我們希望歐方進一步拿出誠意,展現靈活性,通過磋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請問,我們的希望是不是其取消臨時反傾銷稅率,否則,我們就會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呢?
賀鏗:貿易保護主義是愚蠢的,損人不利己。市場應當是開放的,優勝劣汰,平等競爭。競爭力主要是技術創新,降低產品成本。而不是將外國價亷物美的東西抵制在國門之外。
楊再昌:中歐的談判中國如何堅守底線,維護自身利益?
賀鏗:為了鼓勵發展某些產業,各囯都有鼓勵政策,都有一定的財政補貼。不同的是:多數國家是?貼給消費者,我們是補貼給生產者。補貼給生產者等于降低了產品成本,價格會低一點。對于出口產品,我們補給生產者實際上是補貼了外國消費者。有人計算,美國消費者用中國產品每年每人少支出7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