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危機的光伏企業沒能等來寄予厚望的地方政府“國有化”,卻迎來了央企的直接入局。
7月以來,光伏“國八條”(《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引爆了新一輪光伏投資熱潮。近期,央企中“五大四小”發電企業獲得了近300億元無電人口區光伏獨立供電建設項目;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和中航工業集團也拿下了2900兆瓦的光伏電站大單。
8月8日,一位民營光伏企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與某央企人士交流目前的形勢時,后者稱,虧損不要緊,現在都是拋開成本接項目,先把地“圈”著再說。
央企近期連獲500多億項目
日前,國家能源局將總投資294億元的無電人口區光伏獨立供電系統建設項目交給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中節能、中廣核、三峽集團等央企。
據悉,上述光伏獨立供電項目將解決119萬人用電,含項目合計583個,所需光伏系統裝機容量約為百萬兆瓦級別。
一些光伏圈外央企也加入了這場“盛宴”。8月5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稱,投資200億元建設寧夏全區2500兆瓦沙漠生態光伏電站。
8月6日,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也花落中航工業集團之手,未來3年內,將在北京、上海等11個省20個城市的廠區內陸續投資38億元,建設400兆瓦分布式發電系統。
“今年以來,民營光伏企業參與建電站的少多了,大家都沒有錢,也很難貸到款,央企擴張就顯得很突出!泵駹I企業內部人士說道。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民營企業考慮的是能不能掙到錢,現在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最終還未明確,民營企業還在觀望中,而國企則不一樣!
光伏電站投資具有長期、穩定、低回報的特點,如果要開發規模在1吉瓦的光伏電站,大致需要資金100億元。這意味著央企在資金方面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