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出臺,國內光伏行業已出現復蘇,業內預計今年國內光伏發電裝機量為8.5~9GW(吉瓦),成全球第一。
不過,11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對記者透露,國內光伏上網電價補貼額度未來有望設定上限,以引導產業理性發展。行業人士表示,由于產能過剩,行業回暖可能只是暫時的。
此外,據了解,工信部正在加快制定《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鼓勵企業兼并重組,互相參股。目標是未來形成3~5家企業為主體品牌,能夠占據市場75%的份額。
上網補貼擬設上限
8月30日,發改委正式出臺光伏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標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標準出臺后不到兩個月,國內多晶硅價格從12.25萬元/噸攀升至13.28萬元/噸以上,漲幅超過8.4%,行業出現復蘇跡象。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認為,2013年是光伏產業的 “恢復之年”,國內總安裝量在8.5~9GW之間。明年我國每季度的市場需求,至少也在2~3GW左右。
何勇健表示,隨著裝機量的增長,電價補貼的壓力也很大,會考慮限定電價補貼上限,引導產業理性發展,并不是所有的裝機量,都可以通過補貼來扶持,這對光伏企業技術進步、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在還不好說上限是多少,要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才能確定。”
按國家能源局規劃,“十二五”末,光伏裝機量將達到35GW,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稱,未來3年每年平均裝機10GW,補貼數額會越來越多,能不能持續?會補到什么程度?都還不知道。
對于現有補貼政策,何勇健表示,落實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全額保障性收購、優先調度政策難以有效落實;電價補貼審批支付過于繁瑣,補貼資金到位時間平均滯后超過20個月,未來還要改進。
電價補貼最直接利好的是下游光伏電站。但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電子基礎處副處長金磊說,國家相關政策讓光伏電站經營有所改善,但對上游組件制造企業支持力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