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2013年7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工信部繼9月份出臺《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條件》)之后,工信部再次加快工作進度,對各省上報的光伏制造企業進行了信息核查和實地抽查。并于2013年12月30日,在工信部網站發布了國內第一批符合規范條件的光伏制造企業名單的公告。全國450家企業中,僅有109家成功入圍。
在此次出臺的公告名單中,企業所在區域特性明顯。其中,在江蘇、浙江、河北三省的光伏企業有58家,占比超過50%以上。江蘇省上報39家企業,有34家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最后公告名單,成為入選企業最多的省份;浙江上報18家,有5家被核查出局;河北11家企業全部入選;同是光伏大省的山東省,在此次申報中遭遇重創,申報的12個企業,7家出局,僅剩5家進入最后榜單,申報結果真有些出人意料。
層層篩選
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所副所長王世江博士介紹,自2013年9月份,各省光伏企業信息逐級申報工作就已經開始。
在省級經信委層面,共收到了450多家企業的申報信息,范圍涵蓋光伏全產業鏈各個制造環節,包括多晶硅、硅錠、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在經過第一輪地方經信委遴選后,上報至工信部的企業仍有250余家之多。對照《規范條件》的標準與要求,工信部對250余家企業上報信息進行了再度審核。此輪下來,僅剩134家企業被允許進行公示。
但篩查工作仍尚未結束,對信息存疑或被舉報的企業,工信部又組織了三個專家團隊,兵分三路對企業進行實地核查。11月到12月,短短兩個月間,連續走訪光伏制造企業40余家。
“此次,工信部工作強度與檢查力度都非常大。有時一天甚至需要核查5家企業,任何不滿足條件的企業都直接被剔出名單。”王世江說。隨后,在正式公告的名單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在之前公示的134家企業基礎上,又有25家企業出局,僅有109家企業出現在正式公告的名單中。
指標設“卡”
記者在《規范條件》中看到,入圍企業需達到當前50%的產能利用率和完成相關環境評估。
“不達標是很多光伏制造企業落選的主要原因。”王世江解釋說,“與同樣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行業需要達到60%-70%的標準相比,此次光伏制造業50%產能利用率的標準并不高,但不否認很多不能入圍的企業是‘卡’這里。”
“有109多家企業入圍,《規范條件》還是比較寬松的。其中,50%的產能利用率標準較低,至少應達到工業利用率的平均水平。”王世江介紹,主要出于對光伏產業的保護,避免某些企業為達到要求而盲目生產,從而造成進一步的浪費。
從公告的名單中,記者發現缺失了昔日幾位光伏大佬的身影。如江西LDK的硅片、電池、組件的生產企業均未出現在名單中,包括今年被通威高價收購的合肥LDK;尚德僅有一家上海組件企業出現在名單中,其在無錫的生產企業也未見蹤影;隆基股份在寧夏、銀川的企業占據這兩省的名額,但其在無錫的工廠卻榜上無名;涉及全產業鏈的國企天威太陽能也在最后的公告中遭遇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