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今年出臺了光伏裝機規劃,14GW電池板將在中國各地安裝,其中8GW用于分布式光伏,成為裝機容量增速最快的新能源,是2013年數量的兩倍。然而,在迅速攀升的裝機規模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不按標準生產,不曾認證,并存在以次充好,產品標準不健全等問題。
2014年2月,國家認監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光伏產品檢測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規范光伏產品質量,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強制檢測認證。
標準缺失后果是什么?
電站質量不佳,銀行保險公司不愿為電站融資及承保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和年度安裝國,2013年,組件出口量占據全球60%市場份額,安裝量占全球28%的市場份額。從體量上看,迅速增加,勢不可擋;從體能上看,已從附屬性的單一生產國家,進入具有完整光伏產業及市場的國家。
但與此不適應的是光伏產業標準的嚴重缺失,已經帶來兩方面致命結果:
一是國內光伏電站質量令人擔憂。目前中國已建光伏電站總量是16GW,資金投入至少1600億元,但這些電站能否按要求使用25年,組件衰減程度能否達標是業內人士“心照不宣”的心病。
中廣核應急中心負責人曾表示,目前,我們對光伏組件衰減率的要求為,第一年不超過2%,5年不超過5%,10年不超過10%,25年是不超過20%。但實際操作中,情況遠非如此。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曾做了長期和細致的調查,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光伏電站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設備質量、電站設計、施工及運維方面。通過對425個電站的測試,發現光伏組件主要存在功率衰減、隱裂和熱斑等問題,尤以功率衰減問題突出。在對11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檢測后發現,設備僅僅運行一年,51%的組件衰減在5%~10%之間,其中,30%的組件衰減超過10%,8%的組件衰減超過20%。
“項目用的組件全是清倉和退貨,組件功率190W、220W、230W不等,全部貼成245W來充數。支架、匯流箱、逆變器、10KV升壓變等光伏電站設備都是自家集團企業生產的,整個牛頭不對馬嘴,這樣的電站質量,遲早會出事的。”這是去年網上熱傳的一篇《一個老EPC(工程總承包)眼中的光伏電站真相》的呼吁。
二是大規模資本止步于光伏電站市場。任何市場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持,投融資問題已成為分布式光伏電站發展的重大障礙,一邊是業內呼吁資本進入,一邊是資本欲進又止。
由于光伏產品的好壞從外觀難以分辨,屬于典型的“路遙知馬力”型產品,出于對產品質量的擔憂,銀行與保險公司都不愿為電站融資及承保。
2013年,國家開發銀行到發放貸款的光伏電站實地調研,發現結果并不樂觀,在同一個地區采用不同設備的發電小時數差別非常大,這對行業的長遠發展,特別是金融機構的投資是一個比較大的威脅。
目前,保險公司對光伏產品的承保期限大多為1年,這與光伏電站25年的運行期相去甚遠,由于缺乏長期數據以及光伏電站運行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保險公司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