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征戰國際市場到轉戰國內市場,從低價競爭到效率比拼,經歷過“雙反”與“寒冬”后的光伏設備行業正在趨于理性。事實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而與之不相符的是我國光伏制造業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技術結構不合理的現實,擺在設備制造企業面前的則是不斷地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
“與政策、市場、成本、人才等因素相比,我國光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技術創新。創新可以和標準、知識產權相結合,從而綜合起來去占領制高點。”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如是說,2008年~2013年,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兩次過山車式的洗禮,而恰恰是在行業最困難的幾年里,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并沒有停止,2011年~2014年,每千噸多晶硅生產線投資成本下降了47%,多晶硅生產的綜合能耗下降了35%,這便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利好。
在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看來,提高光伏發電的光電轉換效率是未來光伏上下游產業鏈的主攻方向。同時,要促進光伏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補貼支持政策力度必不可少。隨著原材料價格不斷下降,為降低度電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未來還應推廣采用各國正在大力研發的冶金法(物理法)制造光伏電池級多晶硅原料,可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光電轉換效率不斷提高
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鏈5個環節所涉及企業數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市場產業鏈呈金字塔形結構。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5個環節。
上游為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在朱黎輝看來,我國光伏生產線已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基本上所有生產線都能做到閉路循環、尾氣回收,同時,能耗較低。目前,美國、德國兩國生產多晶硅,每公斤需耗電120千瓦時~150千瓦時,而我國徐州中能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已能做到每公斤耗電84千瓦時,下一步生產線還應加強綜合利用從電池轉換效率來看,薄膜電池較低,其他材料如異質結、多結、背結、高倍聚光電池等雖然其光電轉換效率能達到40%以上,但受制于成本高等原因,尚難大批量采用。而多晶硅轉換效率為15%~18%,直拉單晶為18%~20%,區熔法制單晶電池能達到25%以上。不難看出,晶硅電池依舊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8月13日,漢能控股集團宣布完成并購美國阿爾塔設備公司。
通過本次并購,漢能擁有了轉化率最高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砷化鎵高效柔性薄膜技術,其產生的效能比全球量產的單晶硅技術提高8%,比多晶硅高出10%。相同面積下,其產生的效能可達普通柔性太陽能電池的2~3倍,這也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