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目前正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進行。在本屆氣候大會上,眾多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加入其中,推動各方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起來。世界著名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環保組織之一“綠色和平”就是這樣一個活躍在會場內外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主張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和世界和平。下面請看特派記者國宇翔、于昕怡在坎昆對“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進行的專訪。
本屆坎昆氣候大會較去年哥本哈根會議明顯低調了很多,各方普遍對本次會議能否在關鍵問題上取得實質進展表示悲觀。究其原因,楊愛倫表示:“今年的情況最主要的是經濟危機的影響加上美國國內氣候立法的一些挫折,使得大家對全球形成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減排協議抱的期望值相對就會降低很多。這也是這次大會開始的時候不是特別理想的一個背景。”
不過,盡管這次會議的外部大環境不盡如人意,但各方解決氣候爭端的訴求并沒有改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即使坎昆會議不能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還是有望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獲得積極進展。楊愛倫指出,在快速啟動資金(氣候資金)和技術轉讓這些領域,各方的共識比較多,坎昆會議也許能夠在這些領域達成一般性協議以提振信心。
楊愛倫說:“很多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一些最貧窮的國家,他們非常急切的需要氣候資金來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怎樣能夠在這次會議上達成氣候資金的建立、一些框架管理方式的共識,(對于)這些大家還是抱有比較大的期望的。當然,另外在氣候適應、森林保護、技術轉讓,這些方面的談判相對來說要達成共識,看起來還是比較有希望的。”
楊愛倫指出,目前,各方在本屆氣候大會上爭論的焦點還是減排問題,而發達國家不但沒有表現出帶頭解決這一問題的意愿,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拖了后腿。她說:“現在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承諾的這些減排目標遠不能達到保護氣候的目標,另外一方面現在由于美國國內氣候立法受到的一些挫折,使得美國要去實現去年許下的減排的承諾都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美國是對目前的氣候變化負有最大責任的國家,然而它在氣候談判中卻已經缺位了二十年,奧巴馬總統的上任并沒有將美國真正帶入這個談判進程中來。楊愛倫指出,如果美國不行動起來,其他國家如何才能推進氣候談判,這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棘手的問題。
楊愛倫說:“這個并不意味著其他的國家就不應該往前進了,其實歐盟完全應該繼續它之前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領袖的角色,其他的發達國家,像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它們也還是有空間能夠做得更多。"綠色和平"絕對是不鼓勵其他的發達國家因為美國的不行動而躲在美國后邊,自己也不采取行動。這就會把整個談判的進程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也使得氣候保護這樣一個很艱巨、很急迫的任務無法去完成。”
在談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談判中應當承擔的責任時,楊愛倫表示,世界需要中國,中國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說:“對發展中國家減排這方面應當承擔的義務,當然大家的關注點會更多的關注在中國、印度這些新興的、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國內實際已經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減排的措施,這些措施在世界范圍內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現在大家對中國的期望更多的是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創造一些談判的議程這樣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