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我國光伏行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近日,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
作者:楊鯤鵬
來源: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原標題:能源革命 光伏將扮演重要角色──訪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王斯成
光伏發電成本將會有更多的下降
中國電力報:光伏行業自2013年回暖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我國如今已成為光伏發電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您認為我國光伏行業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
王斯成:之所以發展快,最主要的還是得益于國家整體的能源轉型戰略。作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國,我國能源資源匱乏,如石油60%依賴進口,煤炭30%需要進口,因此,實現能源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近幾年,光伏發電行業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國策的引導和政策的到位。比如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動下,目前一類地區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最高收益率可達20%,二類則有15%,三類資源區稍微低一點,降價快收益高,吸引各類企業都奔西部投資建光伏電站。最近出臺的保障性收購政策是非常好的,使得光伏有了更大的系統創新空間。可以預見,光伏發電成本將會有更多的下降,光伏行業將會繼續快速發展。
中國電力報:目前光伏行業由于發展過快出現了棄光等問題,您認為這些問題應如何解決?
王斯成:現階段出現的棄光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并網消納難,而是火電與可再生能源爭奪市場。2015年,火電新增裝機達到63吉瓦,但風電、光伏加起來也只有35吉瓦,對能源轉型的實施非常不利。由于火電審批權下放,很多地方為了拉動經濟,大量興建火電廠。考慮到當前煤價低的因素,火電每千瓦時的利潤可達8分,這確實不少,但這樣下去可再生能源無法發展,能源轉型就是空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國家出臺的新能源電量保障性全額收購文件將會有效控制火電機組裝機過快的問題,但同時國家還應制定相關政策,建立火電的退出機制,給火電找出路。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增光伏裝機7.14吉瓦,其中分布式僅有0.97吉瓦,規模和占比都不足。6月13日公布的《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2016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中,2016年新增光伏電站的規模指標為18.1吉瓦,其中光伏領跑技術基地規模5.5吉瓦,但全部指向大型地面電站,沒有分布式光伏領跑者計劃。
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受到電網送出、消納等很多制約,但是分布式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轉向建立一些分布式的示范園區,擴大分布式的比例。“十三五”期間分布式光伏(包括分布式光伏電站)應得到快速發展,這里需要有政策調整,如“反送電量也享受標桿電價”(德國、日本模式);比如把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示范區(含微電網)納入“領跑者”計劃。目前分布式不需要配額,但可以給其他優惠政策,如補貼直接到位,優惠貸款,土地優惠等,同樣可以使用最優質的組件,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啟動巨大的分布式市場,這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楊鯤鵬 來源: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