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6年,中國光伏產業總產值達到3360億元,同比增長27%。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位居全球首位。據工信部統計,去年31家上市光伏企業中,有9家增幅超過100%。
同時,背面鈍化(PERC)、N型雙面等一批高效晶硅電池工藝技術產業化加速,已建成產能超過10GW,單晶和多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0.5%和19.1%。
在規模經濟效應和技術進步的驅動下,國內一些領頭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已降至70元/千克以下,晶體硅組件生產成本降至2.5元/瓦以下,資源較好地區的光伏發電成本下降至0.65元/度水平,不斷逼近平價上網。
工信部預計,2017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總體將保持平穩,但面臨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大。這主要是2017年光伏上網電價調整帶來的搶裝、光伏電站建設指標提前透支引發的國內市場波動,以及國外“雙反”持續發酵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都將給上游制造端帶來挑戰。此外,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將不斷加快,產業自身優勝劣汰加速。
工信部指出,光伏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乏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由于目前的補貼政策主要面向下游應用端,國內扶持政策對上游支持不足,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性不高,高端產能尚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關鍵工藝技術與國外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差距。
受近幾年產業貸款壞賬影響,金融機構對光伏制造業授信整體壓縮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與下游電站相比,上游制造端融資難、貴的問題依然突出,企業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抑或要付高昂的貸款利率。
此外,上網電價的過快過頻調整導致中國光伏產業存在階段性的供需不均,而制造端受制于生產慣性難以較快適應市場的大起大落。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王威偉曾于2月表示,上游制造端的生存狀況也和下游應用端的補貼情況緊密相關,如果下游補貼出現較大虧空,市場的觀望情緒就會嚴重,疲軟的需求快速傳導到制造端,而制造端受制于生產慣性難以控制產量。2016年上半年“630”搶裝潮后,組件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制造類企業利潤出現整體下滑。
對此,工信部表示,2017年將推動光伏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統籌政策和資金資源,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中支持光伏企業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建立電價補貼隨裝機量和發電成本變化的調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合理投入,緩解光伏產業融資難題。
此外,工信部下一步將繼續發布《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