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滬上有項雄心勃勃的“十萬家庭太陽能屋頂計劃”,如今只留下一戶百姓“自產自銷”光伏太陽能發電。今天開幕的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上,記者偶遇這位家庭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的主人——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趙春江。他坦言,自家太陽能屋頂已無故障運行四年多,共發電12777千瓦時(度),向大電網送電8500千瓦時。不過,由于太陽能“綠電”上網難以定價,電表不識太陽能“來電”,發電上網依然被收電費。這其中,或多或少道破了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遭遇的瓶頸。
一個人“跳舞”
22塊太陽能電池板略微傾斜,與水平線保持25度夾角,平鋪在一幢11層的住宅樓屋頂上,自2006年12月13日至今,吸收陽光連續發電。在這個上海乃至中國惟一并入大電網的家庭太陽能屋頂下,就住著趙春江一家。日均發電近9千瓦時,足夠他家3只冰箱、8臺電視機、1部中央空調等電器一個白天的“口糧”,剩下的三分之二電量還可并入大電網,逆向“發”電。很多人羨慕他家綠色現代生活——不花錢還能發電上網,多筆收入。殊不知,趙家電表轉得更歡。
國家一直鼓勵新能源上網發電,電力部門有義務收購“綠電”,但對于太陽能供電上網未有明確的強制性規定。因此,電力部門只有單相電表,記錄用戶用電量。若逆向上網發電,電表無法識別且照轉不誤,因此“好心發電”也要被收電費。截至目前,趙家太陽能屋頂發電已繳電費5000多元。
有次,電力部門前來“家訪”說,若要收購趙家太陽能“綠電”,需他自己“開價”。這可難住了趙春江,他無奈地說,“電費定價,怎是一個老百姓自己說了算。算了,自掏腰包20萬元搭建太陽能屋頂,初衷就是做實驗,探索上海太陽能屋頂發電的可行性。發電還繳電費,100年不過12萬元,就算為科學實驗再多投入些吧。”
誰來解“尷尬”
目前,我國生產的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占全球55%,享用的太陽能“綠電”卻不到世界的5%。想要打破從55%至5%的太陽能“尷尬”,最好的辦法是盡快落實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拉動太陽能應用內需。
公園太陽能有限公司顧問洪崇恩指出,德國光伏太陽能發電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2010年,全球光伏太陽能裝機容量超過15GW(1GW是十億瓦特),德國達7GW,約占全球一半。在德國,大電網不僅敞開懷抱歡迎太陽能“綠電”,而且給予很高的收購價,約0.57歐元/千瓦時。相反,煤炭發電的上網電價則被大大壓低,只有0.1歐元/千瓦時。這極大拉動了本國太陽能光伏應用需求,千家萬戶樂于安裝太陽能屋頂。短短幾年內,全球大約有一半的太陽能面板已悄然爬上了德國屋頂。
在中國,國內太陽能光伏的裝機容量只有400兆瓦。“其中,僅少數得以上傳至大電網,且多是政府示范工程。”趙春江說,期待國內太陽能“綠電”上網電價早日落實,各項政策細節明確到位。這樣,才能激活百姓屋頂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