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阜寧縣東溝鎮北堆村農光互補電站一片忙碌,農業大棚分布在光伏組件之間,黃瓜、番茄、西瓜、彩椒、長茄等10多種農產品長勢喜人。兩年前,這里還是坑坑洼洼、不便種植的荒地。經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省農光互補示范項目在此建成。盱眙縣 村民在“畜光互補”項目發電站內放羊 顏懷峰攝宿豫區 養殖戶在“漁光互補”項目魚
初夏時節,阜寧縣東溝鎮北堆村農光互補電站一片忙碌,農業大棚分布在光伏組件之間,黃瓜、番茄、西瓜、彩椒、長茄等10多種農產品長勢喜人。兩年前,這里還是坑坑洼洼、不便種植的荒地。經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省農光互補示范項目在此建成。
盱眙縣 村民在“畜光互補”項目發電站內放羊 顏懷峰攝
宿豫區 養殖戶在“漁光互補”項目魚塘內巡塘 朱 瑞 唐小兵攝
灌南縣 “農光互補”光伏發電已并網發電產值超6000萬元 尹 權攝
江蘇是光伏產業大省,但土地資源寶貴,在省里規劃指導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光伏+”新模式,協同破解發展難題。記者探訪省內多個“光伏+”電站,解析“江蘇模式”的獨到之處。
“先農后光”求雙贏
農光互補是“光伏+”的重要類型,作為新事物,不少人認為在農田架設光伏電池板,占用土地空間、改變土地性質,遮擋農作物生長所需陽光,會影響農業收益。
“按照傳統的‘先光后農’模式,將農業生產作為‘光伏+’的配角,確實會出現問題。”協鑫新能源公司副總裁張耀邦認為,發展思路一定要扭過來,遵循“先農后光”原則,不能簡單算“發電賬”。
“光伏+農業”,核心是解決光伏電站與農業生產“爭陽光、爭空間、爭土地”的矛盾。其實,只要有好的解決方案,完全可以做到“一光兩用、一地兩用”。阜寧縣北堆村展開試驗——
澆筑換打樁,做到“不傷地”。采用混凝土立柱打樁,區別于傳統的澆筑樁基,減少樁體占地面積,最大限度減少對土地的損害;
擴間隙增高度,確!安粶p產”。光伏組件陣列間距由常規的4.5米加寬到7.2米,組件離地距離增至2.8米,提高組件之間空地的有效光照時間,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也能暢行無阻;
租賃流轉土地,實現“多惠農”。通過租賃流轉獲得土地使用權,村民不僅有租金收益,還可通過返租、務工增加收入,綜合收益高于以往。設施大棚既可以電站投資方運營,也可租給當地種植大戶經營。
循著這樣的路徑,600多畝土地上建起裝機容量15兆瓦的農光互補電站,既有高品質的大棚,也有露天種植基地,將光伏與農業完美結合。我省的創新實踐推廣到全國多個地區,比如安徽宿州市40兆瓦農光互補電站,組件陣列間距最寬達10米,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大空間。
作者:黃偉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