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來,全球每年新增發電能力中幾乎超過一半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去年這一比例達到創紀錄的62%。清潔能源為全球貢獻了近1000萬個工作崗位,投資成本不斷下降,早期令人擔憂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已不成問題。不過,全球清潔能源研發投入不足,能源價格扭曲等因素,仍將制約清潔能源的發展。
以化石能
自2011年以來,全球每年新增發電能力中幾乎超過一半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去年這一比例達到創紀錄的62%。清潔能源為全球貢獻了近1000萬個工作崗位,投資成本不斷下降,早期令人擔憂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已不成問題。不過,全球清潔能源研發投入不足,能源價格扭曲等因素,仍將制約清潔能源的發展。
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帶來了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成為當務之急,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結構調整趨勢初步形成。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總干事阿德南·阿明(Adnan Z. Amin)介紹,自2011年以來,全球每年新增發電能力中幾乎超過一半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去年這一比例更是達到創紀錄的62%。
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經濟實現3%的增長和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來自化石能源和工業的能源相關碳排放卻連續3年保持穩定。這首要歸因于煤炭用量的下降,同時也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容量的增加和能源效率的提升。
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在6月6日舉行的“清潔能源經濟轉型論壇”上表示,以清潔能源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無疑是正確方向,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光明。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海茨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輪新的變革,全球經濟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引擎。推動能源革命,實現清潔能源轉型,是全球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清潔能源為全球貢獻了近1000萬個工作崗位,投資成本不斷下降,早期令人擔憂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已不成問題。不過,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下滑,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能源價格扭曲等因素,仍將制約清潔能源的發展。
清潔能源最具成本優勢
清潔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供給增量的主體,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統計數據,2016年可再生能源領域雇傭了980萬余人,其中中國占比最多,為380萬人。到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工作的人數預計將達到2400萬,這不僅抵消了化石燃料行業的就業損失,也成為世界各地的主要經濟驅動力。
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機構本月初發布的《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大型水電)的發電比重從10.3%上升到11.3%,二氧化碳減排量約為17億噸。
過去幾年,可再生能源價格大幅下降。
在6月6日舉行的“清潔能源經濟轉型論壇”上,阿明表示光伏價格已低于3美分/千瓦時。在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部所在地阿布扎比,中國晶科能源和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最新中標的177萬千瓦光伏電站,合同簽署價格為2.42美分/千瓦時。
阿明預計,未來10年內,光伏發電價格還有可能下降60%,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的發電成本分別再下降35%和25%。
REN21于6月7日發布的《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正成為最具成本優勢的選擇。丹麥、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魯和阿聯酋幾國的最新交易結果顯示,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成本已降至每度電0.05美元甚至更低,較同一國化石能源發電和核電的等效成本更為低廉。
在德國,最新的2個海上風電招標項目獲得者的收益也全部來自批發電價,而非政府支持,這同樣表明可再生能源可成為最低成本的選擇。
早年,清潔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曾阻礙了其在電力系統的應用。阿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今這一問題已成過去式。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供給中占主體地位,但能源系統運作依舊非常靈活。比如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系統,供電有效性已達到98%。
要想實現這一效果,阿明建議,能源系統要合理配置不同來源的可再生能源,并配備水電、地熱、生物質能、光熱等可以調度的可再生能源來平衡風電、光伏。
在IT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的背景下,還可以建立能源互聯網來科學合理地即時調配電力,應對電力系統的波動。再加上儲能、特高壓輸電等技術的不斷提升,未來更大比例的清潔能源發電也不成問題。
上述清潔能源的進步使得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再創紀錄,去年達到161GW,占全球總新增發電量的62%。
傳統能源大國也參與到清潔能源轉型的隊伍中。俄羅斯正測算其可再生能源潛力,并為該國最大的2GW可再生能源項目招標。沙特阿拉伯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已達500億美元,該國還計劃到2023年要實現9.5GW的可再生能源發電。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