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步入“寒冬期”,無疑對中國的相關產業也提出了警示……
4月初,世界光伏電池制造龍頭企業——德國Q-Cells公司宣布破產。這個消息不僅震驚了德國,也使整個太陽能產業寒意更濃。
受全球經濟振蕩、歐債危機惡化及一些國家調整光伏補貼政策等因素影響,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步入“寒冬期”。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制造國,中國又將何去何從?
直面現實:
立身于“雙反”的寒意中
日前,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的初裁結果,中國產品被認定接受不正當補貼,不同企業將分別被征收2.9%、4.73%和3.61%的懲罰性關稅。雖然較低的關稅幾乎難以看出懲罰的意味,讓國內的企業暫時松了一口氣。但業內人士指出,5月16日的反傾銷初裁是此次中美光伏對決的“攻堅戰”。諸多跡象表明,結果或對中國企業不利。
更讓人擔憂的是,在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進行“雙反”的同時,德國光伏界也計劃于近期向歐盟狀告中國光伏產品廉價傾銷。歐洲各國的效仿,對國內光伏企業的打擊將更加沉重。
我國太陽能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2004年僅占全球市場的5%;2007年產量躍居全球首位;2010年所占全球份額已經超過50%。目前,中國光伏制造業的產能嚴重過剩,林林總總的大小企業有七八百家。
上海交大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崔容強表示,2011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358億元左右,其中亞洲市場約占21%,美國市場還不到15%,歐洲市場則接近57%。
面對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2012年,將是光伏企業大浪淘沙的一年,也是中國光伏企業的轉型年。
尋找藍海:
在大浪淘沙中轉型
“防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引起了普遍關注。
有關專家指出,隨著歐美的貿易保護日益嚴重,受到“雙反”的多晶硅光伏產品的出口面臨日益嚴峻的情況,國內太陽能產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而轉型的方向,就是基于染料敏化氧化鈦技術的薄膜太陽能電池。
瑞士投資銀行Sarasin在《太陽能產業——激烈競爭下的適者生存》的太陽能產業可持續性研究報告中指出,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頂級公司將迅速擴張。在第一太陽能、夏普、昭和殼牌、通用電氣和漢能控股的帶動下,預計到2013年,薄膜太陽能產業能夠達到32%的年均增長率。
與傳統的晶體硅電池相比,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原材料省、低能耗、無污染、低成本、便于大面積連續生產等顯著的優勢,在促成光電建筑一體化、提升建筑美感方面也具有先天優勢。另外,薄膜電池在早晚、陰天等弱光條件下,仍可產生電能,因此,在同樣地理和氣象條件下,全年發電量比晶體硅電池高出10%到15%。
薄膜太陽能電池行業,未來將為我國光伏產業開辟新的市場藍海。
打開內需:
“家家用電”到“家家發電”
數據顯示,中國是太陽能電池的制造大國,卻是使用小國,90%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占社會用電總量不到0.1%,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提交了《關于大規模推動新能源建筑一體化產業發展的建議》的團體提案。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歐美將發展太陽能作為新能源戰略的突破口,以光伏建筑一體化作為發展太陽能的主要路徑,搶占能源革命制高點。
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統計,目前歐洲發達國家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在太陽能發電中的運用比重超過80%。歐美發達國家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與建筑物屋頂及外立面相結合,每個建筑就是一座小型發電站,實現自發自用,多余上網,不用占地,不需要遠距離傳輸。
從技術來看,目前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環保無污染第二代、第三代非晶硅薄膜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光伏建筑一體化并網技術和弱光發電等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從裝備制造、電池生產到發電整個產業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獲得歐美嚴格的認證。
從需求來看,我國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大規模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潛力巨大、正當其時。
“大規模推動新能源建筑一體化產業,將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革命性的積極影響。”李河君說。
2011年3月,住建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
全國工商聯的提案建議:國家可采取先試點后大范圍推廣的做法,對已建和在建的工商業及居民建筑,凡是經過新能源建筑一體化改造的,分別作出較大力度的契稅、房產稅等相關稅費的減征和免征政策;將新能源建筑一體化改造作為新建建筑審批的先決條件,鼓勵自發自用和上網,與電網實行凈電量結算。同時,通過信貸優先、利率優惠等專項政策,鼓勵新能源建筑一體化生產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