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始,室外的氣溫已經高達三十多度,熱氣襲人,氣候的異常早已使全國各地的眾多地方提前進入夏季。然而,太陽能光伏產業仍然還沒有從寒冬中走出來,各個企業裁員、欠薪、求助政府和銀行貸款的消息猶如暴雨前的烏云蔽日。
然而,昨日一則“江西宜春新增漢能薄膜光伏電池項目”的消息卻讓人有一種撥開云霧看晴天的感覺。報道稱,5月7日,漢能薄膜光伏電池制造基地投資開發協議簽約儀式在江西宜春舉行。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凌成興會見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總裁王勇一行,并出席簽約儀式。據了解,漢能控股集團1500兆瓦薄膜宜春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投資總額約135億元,分4期建設。
凌成興對媒體說,漢能控股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企業,是太陽能光伏產業領域擁有全產業鏈運作模式的新能源領軍企業。漢能薄膜光伏電池項目的落戶,是宜春市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成果,是漢能控股集團全球布局保持行業領頭地位的重要舉措,是雙方互利合作共贏發展的重要機遇。并表示江西省將充分發揮人力、土地、電力、信貸等優勢,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的擴大生產和推廣使用。希望宜春市和有關部門積極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初看,這對整個光伏界都無疑是一注強心劑,不管是光伏行業回暖,漢能提前布局,還是漢能集團逆勢擴張,都無疑是利好消息。可是,理性的讀者應當會有大局觀,有基本的市場意識,有一定的洞察力。疑問也就隨之產生:現在光伏行業可謂一片風聲鶴唳,最近爆出的“江西撥付20億救急賽維,各銀行都已經有點怕了”。如此慘淡的觀景下,即使是迫于各種壓力,銀行也絕不會放開錢袋大肆放貸。既然在前幾年產業爆發式增長的時候還賺足了真金白銀的賽維LDK都需要繼續借貸,以支付員工薪水,償還供應商的貨款。那么,漢能哪有這么多錢繼續“逆勢擴張”,漢能的錢從哪里來?
其實從漢能進入公眾的視野以來,其放衛星式豪賭薄膜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各種消息和質疑就一直不絕于耳。
順應市場,巨頭轉型
在此之前,尚德是較早進入薄膜太陽能光伏領域的光伏巨頭。2007年5月,無錫尚德宣布將投資3億美元發展薄膜電池,并計劃在2010年形成400MW的產能。但此后的金融危機,讓尚德終止了對薄膜電池的投入。2009年,無錫尚德上海薄膜工廠的產量只有20MW,而同期無錫尚德的晶硅電池的產量高達704MW。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多晶硅價格從400美元/公斤一路下滑到了50美元/公斤上下,這讓多晶硅從占據電池總成本的50%降到了25%。而與之相比,薄膜電池同期成本僅下降了10%,因此,做晶硅電池要遠比薄膜光伏電池賺錢。在此背景下,尚德選擇了關閉上海工廠的薄膜太陽能生產線,一時在業界引起強烈轟動。 2010年8月無錫尚德今天公布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二季度財報的預測時,闡述了重組上海工廠以及投資順達控股有限公司對無錫尚德的影響。無錫尚德預計由于承擔2010年第二季度相對于薄薄膜生產線關閉,大非現金減損費用5000萬美元至5500萬美元。同時由于太陽能硅片生產商順達債務以及重大的重組,會招致美國的非現金費用1.06億美元-1.26億美元,這部分是有關投資和順達的預付款項。2010年第二季度美國存托股份每股約合0.87到1.01美元。把重組費用和減損支出包含在內,無錫尚德預計2010年第二季度凈損失達1.47億美元到1.79億美元之間,相當于美國存托股份每股減少0.82到1.00美元。應用材料公司也宣布宣布將停止銷售SunFab技術,新客戶和重新分配工作人員和晶體硅資源的技術。此前,尚德是應用材料公司的SunFab‘交鑰匙技術的客戶和已經安裝在2009年50兆瓦線。
施正榮當時表示,我們將繼續把重點放在“提供業界最可靠和高性能的光伏組件”。無錫尚德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且由于晶硅電池需求十分火爆,轉產實在是順應市場的明智之舉。
漢能現身,巨資來襲
作為技術領先的世界級光伏企業,尚德的一舉一動在業內都具有標桿作用,因此尚德放棄薄膜太陽能之后,除了浙江的煜輝仍然專注薄膜太陽能,國內并無其他光伏巨頭涉足此領域。直到漢能橫空出世,高調介入這個原本它陌生的領域。
2009年10月28日上午,漢能控股集團河源薄膜光伏電池項目正式進場開工。該項目總投資280億元,在河源市高新區建設年產1GW的薄膜光伏電池生產和研發基地,是河源市迄今為止總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項目全面建成后,河源有望成為全國甚至是全亞洲最大的薄膜光伏電池的生產和研發基地。
當時預估項目將于2010年年底前投產并生產第一塊薄膜光伏電池,項目全部投產后年銷售收入117.05億元,年稅后利潤22.18億元,年稅金達7.72億元,項目的運營可以帶來5000個就業崗位,同時將極大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
然而,其實際情況給現實扇了一個大耳光。據悉,河源漢能1GW薄膜電池基地直到2011年底才勉強投產,但由于此時市場每況愈下,此前極具成本優勢和市場前景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市場售價已經低于成本價,各光伏巨頭都在減產裁員,因此漢能投產生產出第一塊薄膜光伏電池之后即關閉生產線。
豪賭薄膜,意欲何為
2010年6月29日,號稱總投資210億元的漢能雙流薄膜光伏電池研發制造基地29日上午在雙流西航港經濟開發區舉行開工典禮。全國人大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安民,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陳次昌出席開工典禮。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春城宣布項目開工,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在開工典禮上致辭。
相關報道宣稱,該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將實現1000MW的年產能,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17億元,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并帶動其他新能源關聯產業的發展,對促進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9月29日上午,光伏產業研發及制造基地投資開發協議簽約儀式在長興縣舉行。高勝華代表長興縣人民政府與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代表簽訂了漢能年產100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書。
在觀看了介紹長興的宣傳片后,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代表漢能控股集團首先對長興縣委、縣政府表示了感謝,他說,就漢能在長興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漢能年產100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的四個月的洽談過程中,長興給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按照產能推算,其投資規模也將在210億左右,這對于一個縣級城市來說絕對是天文數字的投資。
2010月10月27日新華網報道,總投資達120億元的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正式入駐江蘇常州武進高新區,主要產品為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其中一期投資達20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50億元,稅金超22億元。
同時報道還不忘宣稱:漢能控股集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企業,正著力推進以太陽能光伏為重點的低碳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采用國際最先進技術開發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不僅環保,而且轉換效率更高。
2010年11月11日媒體報道稱,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華睿集團,下稱“漢能”)確認將光伏產業研發制造基地落戶海口綜合保稅區。報道成,未來5年漢能將在海南投資175億元,建設1G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100兆瓦太陽能示范電站,以及清潔能源研發中心和技術培訓中心等項目。
至此,漢能的擴張光伏版圖上基地星羅棋布:廣東河源、黑龍江雙鴨山、四川雙流、山東禹城、江蘇邳州、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這些基地擬投資總額超過1480億元!
基地荒廢,疑為圈地
與其旋風式的簽約恰好相反,漢能在所謂的“薄膜太陽能研發和生產基地”建設方面卻如同蝸牛爬行一般緩慢。
5月的禹城農業生態開發區,麥浪滾滾。這里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聯合國棉花技術研究基地,土地平整而肥沃,舉目望去盡是無垠的麥田。
興國寺村的高大爺望著自家的兩畝麥田感到慶幸:“年初村干部就來通知我們,這里要建太陽能發電站,叫我們不要種地了。可怎么也等不來,就又種上麥子,眼看都澆了兩遍水,再過半個月就要收割了,太陽能發電站還是沒消息。”
禹城當地農民表示,太陽能發電站征用耕地1000多畝,涉及到興國寺、九圣廟等十多個村子。據禹城官員介紹,這個由漢能控股投資的500MW(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遠不止1000多畝,而是高達3000畝。
從光伏電站基地向東幾十公里,就到了禹城高新技術開發區,這里有漢能控股的另一項目——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基地。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土建工程,工地上布滿了土堆,地上建筑物只有幾棟活動板房。而根據原先的進度安排,該項目要在2011年6月完成廠房建設。
負責上述項目的山東禹城漢能光伏有限公司招工簡章顯示,項目的進度還包括:7月設備入廠,9月投產。
作為李河君的發跡之地,廣東河源1GW(吉瓦,1GW=1000MW)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基地是漢能控股簽下的第一個光伏項目。2009年7月1日,漢能控股與河源市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公開資料,該項目原計劃于2011年年初第一塊薄膜電池下線。
但及至5月趕赴河源,位于河源市高新區的漢能控股光伏基地,部分廠房主體結構雖已完成,但外立面尚未經過裝修,主體建筑則更是剛剛露出地面。
2010年1月,漢能控股河源項目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儀式,截至目前已經過去近一年半時間。據了解,薄膜電池廠房修建大概需要八九個月時間。河源官員表示,該項目投資巨大,簽約后得到了廣東省領導的關注。“省里的督察也來過好幾次,但項目進展緩慢。”
上述官員表示,直到2010年下半年,漢能控股河源項目才開始大興土木。“2010年11月,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要在河源舉行,作為客家商人代表,李河君要在大會上發言,項目才全面開動起來。”
2011年5月7日,《河源日報》發表文章稱,該項目所需的動力和輔助設備已經陸續投放進場,第一塊薄膜電池將于6月下線。5月12日,《河源晚報》又發表文章稱,第一條200MW生產線已經進場安裝調試。
5月16日,在漢能控股河源項目現場,施工人員指著一個廠房說,該廠房為動力車間,確實已經有部分動力設備到廠。但動力車間是為生產提供水電氣暖等配套的輔助車間,并非主要的生產車間。
2010年年底,漢能控股另一個光伏項目——雙流基地的生產線設備已經發貨并協調安裝,但截至目前尚無消息表明雙流基地的薄膜電池已經有下線,河源基地又如何能僅在一個月后就生產出薄膜電池?因此,業內人士紛紛猜測,漢能旋風簽約建設眾多基地,并且瞄準偏遠地區或者小城市,是瞄準一線城市樓市萎靡之后會帶動其他地區樓市火熱,而進行的提前圈地布局。
千億版圖,引發質疑
漢能的如明星走穴一般輕快的簽約投資引起了業內外極大的關注。“未來10年,漢能將投資千億元以上,用于太陽能的開發與應用。”李河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表示。
他認為,漢能要形成上至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和光伏電池生產,下至光伏電站建設、運營、電力投資、服務等全產業鏈整合,才能做到真正形成規模的光伏企業需要的千億級投資。
對于李河君的千億光伏版圖,在當時就引來業界強烈的質疑:知名度并不算太高的漢能,何以有此資金實力啟動光伏項目?此外,2010年薄膜光伏電池的出貨量不超過3G瓦,同時業內資深人士當時預測,2013年,薄膜電池的出貨量估計同比增長20%左右,屆時不超過5G瓦。而漢能一下子就宣布投資建設5G瓦的產能,5G瓦,這與漢能所宣布的總產能相當,如果漢能的產能真能如期實現,未來如何消化?漢能是在大手筆地做實業,還是在虛張聲勢?亦或是想在薄膜電池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財務不明,虛張聲勢
除了產品出貨量,更重要的問題在于,漢能的錢從哪里來?投資回報率如何?漢能拿地的成本并不高,如在江蘇武進當地,漢能為一期200兆瓦的項目拿下了350畝土地。按照當地每畝近19萬元的報價算,約需投入近6600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公司若產1G瓦電池,土地支出約3.3億元,占項目120億總投資額的比重很低。
武進1G瓦項目的投資額為120億元,即每瓦電池要投12元左右。目前,市場上薄膜電池的售價在1.2到1.4美元/瓦,折合人民幣是8到9元/瓦,那么漢能的投資可能也要在十多年后才能收回成本,這對于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來說并不是很合算。
數百億的龐大投資數字也許只是漢能在“虛張聲勢”。當漢能與某薄膜設備制造商簽訂了一個近200億港元的薄膜電池設備訂單時。有知情人士透露,該訂單能支撐3G瓦的薄膜電池生產,也就是平均1G瓦的設備支出是57億元人民幣左右。這與其投入最小的項目“武進1G瓦投資需120億元”相差甚遠。讓人難以理解,從而更加佐證了漢能“忽悠”的本質。
疑問在于,除了拿地成本、設備投入之外,漢能在武進項目還有60多億元的支出用在了哪里?唯一的解釋就是,漢能的實際投入遠遠沒有所形容的那么大。據漢能的年檢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資產總額僅為32.67億元,負債總額為27億元,凈資產為5.67億元。雖然在回應資金來源的質疑時,李河君強調,其現金流沒有問題,并自信地表示“水電站就像是印鈔機,我們公司旗下的水電站每年會帶來幾十億元的現金流。”然而,這個數字與1500億仍然相差兩個數量級,因此其1500億的巨額投資無人相信,漢能虛張聲勢的本質顯露無疑。
技術落后,競爭薄弱
薄膜電池與目前主流的晶體硅電池技術完全不同,主要是在低成本的玻璃、塑料以及不銹鋼等基板上沉積形成很薄的感光材料實現光電轉換,技術方向包括硅薄膜電池、碲化鎘以及銅銦硒等。漢能則偏向于硅薄膜,為非晶硅/微晶硅疊層技術。
由于薄膜電池技術仍處于摸索階段,市場變數以及技術更新都是不可預知的,大額風險極大。繼無錫尚德將經營數年的上海薄膜基地關閉之后,緊接著美國薄膜電池商Solyndra也傳出了關閉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電池廠的消息。全球最大的電池設備商之一美國應用材料公司隨后叫停了整套SUNFAB的薄膜生產線,導致中國國內廠商必須調整銷售策略,將產品整套賣出才可能盡快收回成本。
雖然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薄膜是未來太陽能電池普及的關鍵,但是最近幾年,薄膜電池轉換率并未如外界所預期的實現技術突破,轉化率仍維持在7%左右,無法與晶硅電池18%的轉化率相比。這也導致目前世界上薄膜電池所占據的市場不足15%,市場份額還在進一步被晶硅電池搶占。
由于技術瓶頸遲遲無法突破,目前,一條薄膜電池生產線價格是晶硅電池的3倍左右,配套的相關設施價格也是晶硅電池數倍以上。而對生產企業來說更關鍵的是,薄膜電池技術更新迅速,要求企業投入非常大,而且如今的國內市場上沒有完整的薄膜電池產業鏈,風險巨大。
此前,無錫尚德上海薄膜工廠生產的薄膜電池轉換率在7%,這與美國的第一太陽能的11%~12%相差甚遠,而且第一太陽能所使用的碲化鎘技術屬于專利,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超越,這也意味著其他的薄膜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另一方面,FirstSolar在2010年時每瓦電池售價約1美元(成本0.74美元/瓦),已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價格了,漢能砸下的巨額投資,主要集中在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方面,而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存在光衰減的等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漢能如果不是虛張聲勢,那似乎只可能是自不量力了。
漢能:下一個賽維LDK?
漢能的一系列舉動讓人不由將其與賽維聯系起來,無論是旋風簽約還是巨額豪賭薄膜太陽能電池,漢能都與賽維LDK光速擴產以及號稱世界第一“交相輝映”。
如果說二者有哪些不同,那也僅限于漢能除了其宣稱投資巨大的光伏新能源產業之外還有傳統的水電業務支撐,但是對于燒錢的光伏行業來說,其所謂的“水電站就像印鈔機一樣,每年可以提供幾十億的流動資金”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賽維自2005年宣布成立以來,其瘋狂的擴產在2011年之前為其帶來了大量的收入,而相比之下,漢能要遜色很多。自去年6月份以來,賽維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融資,以應對急劇下滑的市場,其發行的中短期債券和銀行借款總額超過30億,最近更是爆出江西省政府出面,聯手各大銀行再次為賽維輸血20億救急。而,根據各種報道,以及漢能簽約的眾多項目,其投資總額高達1500億,至少是賽維的5倍之多,按照一條薄膜電池生產線價格是晶硅電池的3倍左右的價格進行計算,漢能的規模也要比賽維大的多。如果漢能全部投產的話,在目前晶體硅都不具備成本優勢的情況下,薄膜太陽能電池更加血本無歸。這進一步說明,漢能實際開工建設和投資的基地,遠遠少于其所吹噓的。漢能浙江湖州的基地,自從建設以后就一直沒有投產。
對于這種“吹噓之風”,了解光伏行業的人似乎都習以為常,并將其視為打探各自底牌的手段。然而,光伏畢竟是實業,技術的突破,產業的升級,以及成本下降需要踏實的實業家勤勤懇懇的去做。中國的光伏行業面臨目前的困境固然與國際大形勢不無關系,但是戰略布局失誤,好大喜功,目光短淺,盲目擴張才,技術升級的步伐遠遠沒有跟上規模擴張的腳步才是其深刻的內因。各種吹噓之風和歐債颶風吹倒了中國眾多光伏企業。
漢能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賽維LDK,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悉,漢能的司訓高達18條,其中有一條就是“漢能沒有什么不可能”,頗似當年首富牟其中誓言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缺口,將印度洋的暖流引進來,使青藏高原成為千里沃土的豪言壯志。但是隨后,牟其中就以多項罪名被控逮捕。但是如果漢能不能很好的沉淀,專注技術,踏實做實業,而只是玩轉資本,其所為的平價上網,2毛錢一度電的說法只會是個天大的笑話。漢能是否會重蹈賽維LDK的覆轍,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