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光伏產品豐富,限制從新疆進口此類產品也會影響歐盟的“脫碳”事業
編者的話:香港《南華早報》近期報道稱,2024年前兩個月,歐盟從中國新疆進口額達到3.12億美元,同比增長217.8%。在西方不斷炮制新疆存在所謂“強迫勞動”的背景下,這一數字引發廣泛關注。在美國的影響下,歐盟于今年3月5日就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新規則達成臨時協議,該文件被認為針對中國新疆。不過,通過查閱數據可以發現,歐盟近幾年從新疆進口額持續增加。有專家表示,歐盟內部存在復雜的“政經趨異”現象,政治有時是因為特殊原因、出于某些特殊利益群體的需求而為之,但經濟通常會按照規律運轉。歐盟抹黑新疆人權狀況、限制進口新疆產品,最終受傷的是歐盟企業和普通民眾。
對歐盟出口同比上漲217.8%
擁有歐洲最大內陸港口的德國杜伊斯堡是中歐班列運行班次最多、運量最大和貨值最高的歐洲樞紐之一。繁忙時,每周往返于中國與杜伊斯堡港之間有60至70列火車。當地貿易商彼得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新疆產品在中歐貿易中越來越重要。據他所知,最受歡迎的新疆產品有三類:第一類是新疆特產,如番茄醬、杏醬、葡萄干、石榴汁、葵花籽等;第二類是原材料;第三類則是最近幾年很流行的“新三樣”,即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被出口到德國,還被運送到波蘭、比利時和荷蘭等其他歐盟國家。
盡管一些西方國家炮制了新疆存在“強迫勞動”的謊言,但歐盟進口的新疆產品越來越多。香港《南華早報》對最新貿易數據進行測算后發現,今年前兩個月,新疆對歐盟27國的出口額達到3.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217.8%。進口新疆產品最多的歐盟成員國為波蘭、比利時和荷蘭,包括鋰電池等在內的商品最受歡迎。
“歐盟從新疆進口額在過去幾年強勁增長”,歐洲動態新聞網2023年2月援引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稱,2022年歐盟從新疆的進口額同比增長了34%,超過11億美元。
除了出口歐盟產品大增外,新疆與其他地區以及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在迅速增長。烏魯木齊海關的數據顯示,2023年,新疆地區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57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9%。增速居全國第二位,高于全國總體增速45.7個百分點。今年前兩個月,中國新疆與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產生貿易往來,外貿進出口總值636.9億元,同比增長51.4%,高出全國增速42.7個百分點。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的核心部位,與周邊8個國家接壤,區位優勢獨特,是連接中國西部與中亞、歐洲等市場的重要樞紐。新疆通過其18個口岸,已經建立起覆蓋25個國家的100多條中歐班列線路。
《環球時報》記者近期曾前往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進行采訪,看到貨車在口岸前排成長龍等待過關,而工作人員則忙碌地進行貨物檢查和數據記錄,確保每一筆貿易都能順暢進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新疆的外貿額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特別是車輛和農產品出口成了新的增長點。從農產品到工業制品,從陸地運輸到跨境電商,新疆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球化的挑戰,不斷提升自身作為亞歐“黃金走廊”重要節點的戰略價值。
復雜的“政經趨異”現象
華南師范大學輿情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盡管歐盟圍繞新疆人權問題污名化中國,但新疆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卻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不僅體現了新疆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也彰顯了我國外貿合作的潛力和廣闊前景。在國際關系中,經濟因素占據重要地位,一些西方國家雖然無理指責和抹黑我國的民族和宗教狀況,但經濟合作和互利共贏始終是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這些西方國家理應摒棄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斗爭模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從新疆的進口數據凸顯了該組織內部在新疆產品問題上存在的政治和經濟之間的“趨異”現象,表明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系要遠比歐盟一些政客想象得復雜。政治是政治,經濟是經濟,政治有時是出于某些特殊原因以及某些特殊團體的需求才為之的,但經濟通常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行。
《環球時報》駐荷蘭特約記者也觀察到,在對待新疆產品方面,部分歐洲國家政府和政客、企業,以及消費者之間看法并不一致。政府除對國有企業有掌控權外,對社會財富的創造以及投資的方向并不產生決定性影響,這部分作用主要由私營企業發揮。一些歐洲國家政府和政客雖然跟風美國反華,炮制新疆存在“強迫勞動”的謊言,但企業卻是以獲利為主要目標的。對它們來說,只要不違法、有市場需求、是有利益的生意,就愿去做。此外,在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多國都出現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民眾的生活壓力變大,因此他們更愿意購買價格較低、質量有保障的產品。大部分民眾特別是學生,購買產品時不會注意產地問題。
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前兩個月,歐盟從新疆進口額猛增,也有囤貨的因素。截至4月7日,歐盟禁止所謂“強迫勞動”的法案《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尚未通過。如果該法案通過,可能對新疆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趙永升分析說,歐盟進口商擔心萬一這項法案生效,將會對其產業鏈產生較大影響乃至毀滅性打擊,因而未雨綢繆,現在就將未來需要的新疆產品提前加以采購。
趙永升經過測算,認為今年前兩個月,歐盟從新疆進口額同比猛增超過200%,其中有150%左右的增長源自“主觀囤積”,其余50%左右的增長源自當前的需求。“即使是50%的增長幅度屬于當下的需求,這個數字也已經頗為可觀了。”趙永升說。
限制進口,受傷的是歐盟企業和民眾
多位德國學者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德國是中國最大的歐盟貿易伙伴,在新疆的投資相對較多,因此德國進口新疆產品成為美德兩國一些政客不滿的地方。歐洲動態新聞網2023年就發文稱,分析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在進口新疆產品方面,德國在一眾歐盟國家中脫穎而出,因為該國對新疆生產的鋰電池需求巨大,而這些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將在德國的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僅2022年10月單月,德國就進口了1750噸、總價達4400萬歐元的鋰電池。
此外,一些歐盟國家的企業也不愿意過多談論它們和新疆企業有貿易關系,主要是擔心影響它們做生意。在所謂“強迫勞動”的謊言下,在新疆有業務的汽車巨頭大眾、化工巨頭巴斯夫等德國企業,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實際上,去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前人權事務專員洛寧創立的咨詢公司與深圳一家企業的兩名中國律師,共同完成了對德國大眾汽車在中國新疆的工廠的審計,其結論是:“我們沒有在員工中找到任何‘強迫勞動’的跡象或證據。”
德國下薩克森州一家能源系統公司的工程師拉法埃爾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他們公司多年來一直從中國生產商那里購買太陽能組件,他們的員工幾乎每天都和中國生產者在一起,還制定了一整套有關勞動和環境的準則。拉法埃爾坦言,以前與他們合作的供應商都從新疆采購多晶硅,全球對太陽能電池至關重要的多晶硅大約有40%來自新疆。他們也從沒有發現供應鏈中的新疆產品存在所謂的“強迫勞動”等問題,但因為美國和德國國內的施壓,該公司不得不把新疆產品剔除出清單,改用云南或內蒙古產的。
如果歐盟國家因為“強迫勞動”的謊言抵制新疆產品,受傷的必然是本國的企業和民眾。荷蘭計劃黨主席陳國強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說,如果《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法案通過,歐盟限制從新疆進口產品,那么歐盟企業可能需要從其他渠道進貨,成本將大增并將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企業可能出現生意下滑的情況甚至破產。
新疆光伏產品豐富,限制從新疆進口此類產品也會影響歐盟的“脫碳”事業。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可以不從中國新疆進口例如關乎“脫碳”“可持續”的關鍵產品和部件,但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這些代價,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直接成本的飆升,二是由此導致的間接成本的飆升。
一場“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輿論攻擊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近期走訪了荷蘭海牙等地的多家商店,商品包裝上除了價格外,一般會標注生產商注冊地,但不會標注原料產地。德國市場上的產品,也不會標注原料產地。“銷售新疆產品并不違反德國和歐盟的法律,貿易商和超市不標明原料產地可能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彼得斯說。他曾與多名德國貿易商到過新疆考察,對那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印象深刻。在彼得斯看來,中國新疆農場的機械化和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都很高,比許多歐盟國家的農村更有發展潛力。
不過《環球時報》駐德國以及荷蘭的特約記者也發現,一些西方民眾對新疆產品確實存在偏見,這主要與西方媒體的宣傳有關。李龍分析說,從輿論戰的角度來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對新疆所謂“強迫勞動”的炒作可以說是一場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輿論攻擊,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和影響力。
李龍解釋說,首先,一些西方政客設置反華議題,通過提出立法等手段“拉大旗”;隨后,這些政客拉攏并資助所謂的專家和學者進行權威背書,集結一批反華人士召開“學術研討會”,發布相關書籍或者“解密報告”炮制虛假證據,此為“作虎皮”;此外,一些西方行業組織與商界聯盟通過發表聲明抵制新疆產品“表決心”,在經貿層面進一步擴大負面影響;最后,由一些所謂“人權組織”招募“演員”,搜集“受害者證詞”,操縱民眾情感并使其相信確有此事。西方媒體則全程參與到信息戰的過程中,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散布虛假信息、誤導國際輿論,企圖以此遏制中國發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德國就有一些與美國反華機構聯系密切的所謂“學者”及政客興風作浪,包括不斷炮制“涉疆報告”的阿德里安·曾茲(鄭國恩),以及德國綠黨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包瑞翰)。每次美國對新疆產品指手畫腳之時,兩人總會進行配合行動,比如威脅與新疆合作往來的德國企業。此外,這些鬧劇也與“疆獨”組織有關,因為“世維會”的總部就在德國。
針對西方媒體和一些政客對新疆的抹黑,李龍認為,我們首先要主動設置正面議題,持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權。通過多渠道、多平臺向國際社會傳遞真實信息,解釋中國政府特別是民族地區在促進就業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其次,加強民間交流和旅游合作,展示中國的多元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鼓勵西方民眾親赴中國,實地體驗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發展變遷,以此增進對中國的深入了解與客觀認知。最后,要加強與其他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平臺開展深度合作,增強政治互信,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作者:昭東 豐成 何文 陳子帥 馮帆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