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國當地時間),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雙反”調查作出終裁,宣布將對中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和14.78%—15.97%的反補貼稅,如此高昂的稅率,在國內光伏企業眼中,這幾乎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等產品關上了大門。
美國商務部裁決出來后,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第一時間對此表態,中方對裁決結果表示強烈不滿:“美國商務部采取不公正的征稅措施,將損害中美雙方出口商及美消費者利益。”
追溯期90天,已出口產品成了“賠錢貨”
美國“雙反”針對的具體產品為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模塊、層壓板、面板及建筑一體化材料等。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公布的是一個區間,但大多數國內企業被征收的“雙反”總稅率在34%—47%。
昨天,江蘇輝倫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監袁全告訴記者,和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一樣,他們企業被征收的“雙反”稅率在40%左右,在國內光伏產品利潤普遍只有5%—10%的背景下,這么高的懲罰性關稅,意味著美國市場沒法做了。
雪上加霜的是,此次“雙反”還公布有90天的追溯期,也就是說,過去90天出口到美國的相關光伏產品將被征收“雙反”稅率,輝倫公司也有一批貨將被追溯,這筆生意不僅沒錢賺,還會虧錢,所幸數量不大。但不是每個企業都這么幸運,記者了解到,雖然知道“雙反”仲裁即將出臺,但是前一段時間,很多企業都在“賭”,“賭”不會被追溯,因此出了不少貨,現在的結果是,出得越多賠得越多。
據市商務局統計,根據去年的出口數據,美國發起的“雙反”將涉及南京大約20家企業。
翻案幾率微乎其微
按照美方貿易救濟程序,除美國商務部外,此案還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但是在光伏企業眼中,美國商務部的終裁判決,基本上不可能被推翻。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共6個委員,需要4個人投反對票才可能推翻,可是去年,這個委員會是6票全部通過贊成發起‘雙反’調查的,翻案的幾率微乎其微。這次仲裁正好卡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時機太不好了。”昨天,南京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說。
有沒有變通的辦法?據企業反映,美國的“雙反”確實留了一條后路,只要“光伏電池”原材料不是采購于中國大陸,將不在征稅范圍內,因此可以去臺灣采購電池片避稅,或者到海外開廠。但是,當前臺灣電池片企業就地起價,又把利潤擠沒了。
美國“雙反”的多米諾效應
“中國的光伏產品九成以上是出口,對美國的光伏出口還不算大的,也就占5%—10%,但是,最近在美國‘雙反’的影響下,歐盟也發起‘雙反’調查,那個影響更大。中國對歐盟光伏出口大概占75%,歐盟‘雙反’涉及類型更廣,更嚴格,讓你‘無路可走’。‘雙反’的多米諾效應還在繼續,國慶節前,印度也有企業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200%的懲罰性關稅,國內光伏產品的出口路基本上被堵死了。當前的形勢,已經不是我們一兩家企業可以解決的,需要國家出面了。”袁全說。
其實“雙反”對美國也不無影響。美國智庫人士與相關行業協會多次警告,美國通過征收“雙反”關稅來保護本土企業,將付出沉重代價。美國廉價太陽能聯合會估算,若美方對來自中國的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將在未來損失太陽能銷售、運輸、安裝等領域的大量工作崗位。
國內光伏企業路在何方?
企業認為:啟動國內市場迫在眉睫
美國光伏雙反大棒落下,歐盟雙反調查正在進行。出口四面楚歌,國內光伏企業路在何方?
上個月,江蘇20多家光伏骨干企業負責人在寧探討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稱:“啟動國內市場已經迫在眉睫!”
但是,當很多企業將目光轉向潛力巨大的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時,他們發現路并不好走。首先,國家對光伏發電的上網補貼政策力度不夠,再加上電力體制中存在的壁壘,許多民營光伏企業在國內光伏電站的建設中很難大有作為。據稱,無錫尚德2009年在寧夏參與的中國第一個電站并網項目,至今補貼沒有完全到位;在西藏,他們建設的某工程滿負荷能發320天電,但獲批的并網時間卻只有80天。
尚德尚且如此,其他企業的情況可想而知。面對當前困境,許多光伏企業一方面急盼國家優化政策,啟動內需市場,同時清除內需市場上的體制壁壘,讓民營企業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與此同時,人們對行業的深度整合已有預期。此前的盲目競爭,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眼下,光伏產業的洗牌已是在所難免。當前,高負債、微薄的行業利潤讓大批企業難以為繼,即便是“巨頭”也有可能出局。淘汰落后、無效產能,使產業得到優化,這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
“技術進步”是另一個關鍵詞。曾有業內人士稱,光伏產業就像一個患肥胖癥的大頭孩子,肢體非常健強,但是大腦不夠發達。目前,不僅行業的管理和人才建設沒有跟上,高端技術也仍舊在歐美國家手里。光伏企業要渡過難關,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技術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擁有核心競爭力,改變目前處處受制的行業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