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光伏產值約4500億元,直接從業者40萬人,間接過百萬。一個利國利民的戰略新能源行業,在內憂外困之下,被陷入絕境。全行業性虧損,遭遇美國雙反。中國光伏企業或集體退出美國市場,光伏巨頭如何實現突圍是業界人士探討的焦點。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國內光伏產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產業內部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光伏產業園在推動光伏產業“大躍進”式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不過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產業園區的規劃應當與產業結構相結合。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園的建設主要是受政府因素主導,單純的以光伏項目屬性、對當地財稅方面帶來的影響來判定項目是否應當實施。而這從根本上忽略了光伏產業整體發展狀況、地方經濟長期發展戰略,導致盲目上馬光伏產業園區的現象層出不窮,為產能過剩、結構失調埋下了重大隱患。
同時,我們在產業園區規劃過程中,過多的采納地方政府官員的看法,對第三方獨立咨詢顧問機構的重視力度不夠,高層官員很難放下身段跟專家平等商談,從政出身的官員成為了經濟決策的中堅力量,導致光伏產業發展沒有任何章法可循。地方產業結構、行業發展狀況應該是決定光伏項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標,政績、財稅、就業等因素則應“靠后”。
另外,光伏產業園區規劃過于“和諧”。地方政府以新能源產業為藉口,大規模上馬光伏產業園區就成了當務之急,研討會、總結會、規劃會等均成了“走過程”。某些并非專業的第三方咨詢顧問機構一味“迎合”領導意見,大大扼殺了光伏產業規劃的客觀性。光伏產業項目成了眾人稱頌的、必須上馬的良好工程。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我國光伏產業規劃過程中,第三方獨立監管機構、咨詢服務機構應當成為地方政府“強勢的智囊團”,為政府提供客觀中肯的意見、建議,為前期項目可行性調研做好基礎。而且我們還應當避免可行性研究成為簡單的“可行性確認”,客觀地給出否定性結論也是值得我們頌揚和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