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帶著大額訂單結束訪問后不到兩周,歐盟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立案,中國組件廠瞬間被擊中軟肋。吸取了上次美國雙反后的經驗,嘩然了一陣后,各個光伏組件企業開始迅速組織自己的法務團隊,各自去準備應訴雙反的材料。
應對雙反,光伏圈的第一反應是:瘦身。據調查,二季度的中國光伏組件總產能利用率同比2011年Q2減少約50%;此外,各種裁員的消息從大廠紛紛傳來,天合、尚德、賽維等等,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行業媒體上。
市場在浮躁了幾年后,終于在各種貿易戰后開始歸于冷靜。精明的企業主們開始在嚴寒下思考未來的生存之道。
產能外移
據了解,晶科早在一季度末公布了到南非投資電池+組件工廠的計劃,目前工程勘測已經完成,預計明年1月份投產;而中電在土耳其的組件項目也已經立案在馬,有序推進。有此想法的企業絕對不止這兩家,在筆者的了解范圍之內,為了規避針對中國的"雙反"而有產能轉移到第三國想法的,不少于5家。另外,眼下東歐的貿易商也開始打起了中國閑置電池和組件設備的主意,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各地分散的生產使得規模效應將不復存在,相反,失去了熟練的工人、完整的供應鏈、成熟的工廠管理,產品的盈利和競爭力如何,還值得商榷。但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對于生產商而言確是個規避風險的好辦法。以晶科在南非的動作為例,雖然南非勞動法規定了當地公司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黑人雇員,且眼下幾乎所有的生產材料都需要從中國進口和歐洲轉口到約堡,但是南非的電站項目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本地化產品要求,而這些多出的盈利足夠當地的組件企業消化這些高出的成本。鑒于此,加上預期到南非2013年可能會出臺并網FIT,出于扎根南非、示范非洲的考慮,晶科仍然堅定地選擇了南非,進可攻非洲,退可轉口賣歐洲。
大干國內
雙反后不多久,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光伏規劃》,明確十二五新增安裝量為21GW。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國的光伏總裝機量僅為3.6GW,這意味著未來三年,國內的安裝量將有望連續翻番。
在媒體紛紛正面報道中國政府這一規劃時,各家光伏生產廠家的反應卻各有不同:已經介入國內項目的,為之歡欣雀躍;完全不介入國內項目的,繼續不為所動,而中間層則暗流涌動。一家知名光伏企業CEO表示,他已經將公司所有國內銷售裁員,并且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介入國內項目,不管是投標還是投資,都持觀望態度。過去的半年,他的國內銷售團隊不停花錢買標書做標書出差投標向公司要政策要低價,但是卻一無所獲。他認為生產型企業現金流最重要,而國內電站項目賬期長,中標價格低,都不適合組件廠直接參與。此外,國內項目的老問題一直存在:過高的并網門檻、不能足額發電、電站運營經驗。業界戲稱中國光伏并網所需要的"46個章",這始終是國內光伏電站開發者的痛。
而與此同時,原先一直在國內光伏項目上滾熱的英利和晶科卻看到了更廣闊的平臺,盡管兩家企業在項目中的定位些許不同,但是共同點是:兩家都獲得了大量的出貨訂單,保證了工廠開工率。從英利的Q2季報來看,雖有較高的應收賬款,但是還在控制范圍之內。而站在企業角度說,這個賬面不是企業造成的,而是市場造成的。
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另一方面是訂單的甜頭,在外貿受阻的雙反環境下,上半年很多觀望的企業也紛紛也按捺不住開始動手。去年在海外項目中試水的海潤,在雙反立案后不久即發出公告,要和國電在西北的四家子公司合資成立項目公司,持股35%,共計建設電站69MW。這一新聞大幅度提震了海潤在股市的表現,也折射中光伏生產企業眼下積極尋找出路的態度。
此外,目前媒體報道了一家知名能源基金運作公司積極簽署國內電站項目購買協議的新聞。這一新聞是暗流中最洶涌的一股:如果它在香港上市成功的話,國內的電站商業化基金運作將指日可待。此前業界人士戲稱國內光伏電站是"窮人和窮人的游戲",如果電站基金可以上市,國內光伏電站資金問題便可解決。
開發新世界
2011年,隨著產能的明顯過剩和各歐洲國家的補貼削減,很多二線組件廠在出貨受阻的情況下開始介入到下游電站投資。在去年,最熱的光伏投資市場仍然是歐洲,首選是德國。德國有以下幾個明確的優勢指標:1.有明確的FIT;2.政治穩定;3.電站有買家,可迅速轉手;4.可以并網、足額發電。總體而言,由于風險較小,歐洲電站投資業務受到了組件廠的追捧。就組件廠的投資方式而言,一般分為:設備入股和組件+橋貸兩種。
隨著電站業務模式的成熟和普及,以及歐洲補貼的下降,歐洲和德國的項目已經難以滿足各組件企業投資電站時的盈利胃口,眼下的雙反立案,為國內組件廠在歐洲的投資雪上加霜。于是,開發商們又把眼光投向了更多欠成熟的市場:東歐、印度、東南亞、南美洲甚至非洲。而這一次,以投資為目的的組件廠又有了新的動作:利用政策性銀行的授信或綁定國企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本地化開發。組件企業利用自己原有的渠道開發"新世界"的光伏項目,在項目利潤和模確認的情況下,利用低利息的資金去開發投資項目。這么一來,融資成本和業務模式上都有更多的選擇。而通過光伏投資,國企可以達到"走出去"的目的,其中能源或電力企業則可以完成在新世界插旗的愿望。其中利用政策性銀行授信從事海外項目開發的典型企業,當屬漢能。
除了投資電站,深入到新市場也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另一個動作。以印度為例,目前在印度本地設立辦公室和分公司、并聘用本地員工的中國企業不低于10家。這些本地員工會在項目開發階段就接觸到投資人和開發商,第一時間將品牌信息傳到到投資人面前,以達到先入為主的目的。這樣本地化運作的光伏分公司和辦公室,在非洲和南美已經比比皆是。
垂直和縱向研發
昱輝今年發布了兩款新產品:VirtusII高效多晶組件以及MicroRePlus微型逆變器。昱輝是光伏生產企業里少見的"老板掛帥搞研發",可見公司高層對產品研發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9月6日昱輝的新品發布會上,VirtusII高效多晶組件驚艷亮相,18%的多晶電池效率在現在硝煙四起的價格戰里顯得格外珍貴。堅持在專業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發和改良,才可以使生產型企業持續進步。此外,昱輝在同期的美國SPI展會上推出的MicroRePlus微型逆變器也賺足了業界的眼光,轉換效率大于99.5%和25年的使用保證,低于目前微逆變器市場價格近20%的售價,都讓原先沒有電子電器生產經驗的昱輝備受關注。
縱觀下昱輝2011年至今的公司策略,并沒有像其他的公司大規模地介入到下游電站的洪流中,但是昱輝也沒有糾結于出貨量而顧此失彼,相反,公司基于硅基的垂直產品研發,和縱向研發推出的微逆產品,在實體環境相對惡劣的眼下,在多事之秋的光伏圈,都是難能可貴的"接地氣":雖然不涉及下游,但是可以基于系統終端降本的需求,以此為己任,站在生產型企業立場盡力為客戶做到利潤最大化,既保證了品牌和產品的技術含量,又為客戶提供了經濟的解決方案,兩全其美。電站、投資、海外自營網點,這些原本不是生產型企業熟悉的領域,沒有十足把握而貿然進入,并不一定會有好的收效。
昱輝的兩款新產品發布似乎也向光伏其他同仁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生產型企業,把產品做好最重要。
2012年的冬天,自歐洲"雙反"起就真的來了。光伏企業應對這場嚴酷的貿易戰可謂八仙過海,各有各招,但是很明顯,從業者的信心依然堅定,他們相信,只要熬過冬天,便可等到光伏再回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