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果太大了,一旦出現問題,不但不會“不倒”,反而出現誰也救不了的情況,也就是出現了“大到救不了”、“大到誰也扶不起來”的狀態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特約撰稿︱王文靜
中國的光伏企業特別喜好大。
在2010至2011年,許多公司都給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比如無錫尚德、晶澳、英利、天合光能等,都聲稱已經或將要建成GW級企業,后來又宣稱要打造3GW級公司、千億產值公司。
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的光伏危機,沉重打擊了這樣的雄心。在2012年和2013年兩年之間,中國少有企業再建新的太陽電池生產能力。
但在2013年下半年光伏市場剛剛轉暖的情況下,又有大企業令人不安的擴大生產,試圖打造10GW產能的企業。
這種現象,源自中國產業中人們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規模大可以降低成本;規模大就不會倒,即使到了破產邊緣,國家也會出手相救,也就是所謂的“大到不能倒”。
不過,自2013年以來光伏產業界發生的許多事情,如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LDK的救贖、上海超日的債務違約等,讓人們對這一命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對太陽電池制造業來說,大并不一定帶來的都是好處,往往還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特別是企業如果太大了,一旦出現問題,不但不會“不倒”,反而出現誰也救不了的情況,也就是出現了“大到救不了”、“大到誰也扶不起來”的狀態。
政策導向下的市場波動無規律可循
太陽電池制造業的“大”有兩層含義。
其一是單種產品的產能規模大,比如太陽電池或硅片加工的產能規模,早年為幾十兆瓦,之后出現幾百兆瓦,上千兆瓦(GW),甚至未來的十幾GW。
其二是產業鏈的大而全,早年許多企業不斷向上游延伸,做電池的延伸到做硅片甚至硅料,如今隨著市場的緊俏,有向下游延伸的趨勢,做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的人都去建光伏電站去了。
無論是這兩種含義中的哪種,一味貪大對光伏企業來講都是有害的。
從本質上講,太陽電池的市場是一個政策控制下的市場。這種市場特性決定了起碼在中期(十年范圍內)來看,光伏市場的波動是永恒的,穩定只是暫時的。
這種波動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政策行為決定的波動性;其二是市場行為決定的波動性。前者體現在市場規模受光伏補貼政策、經濟狀況的影響。后者體現在光伏市場一定的情況下供求關系導致的價格波動。這兩種波動不斷交替出現,使得光伏企業的生產經營非常難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