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效仿通過下游帶動中上游的方式,以便能夠贏者通吃,將很有可能加劇目前的市場競爭狀況,并對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帶來不利影響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對于中國光伏行業而言,全產業鏈恐怕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之一。
有跡象顯示,近期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推進組件、多晶硅等在內的產能復產,或者是新建項目。綜合來看,“擴產潮”的出現,除了有市場需求回暖這個大背景外,更主要的是,這些企業有本身的下游電站項目的需求支撐。
不過,對于上述企業而言,即便能夠從自身項目中獲得支撐,但可能還是不得不面對那個老問題,即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復蘇并不那么牢固的時候。
此外,就整個行業而言,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效仿通過下游帶動中上游的方式,以便能夠贏者通吃,將很有可能加劇目前的市場競爭狀況,并對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帶來不利影響。
工信部也表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形勢已較2012年有所好轉,骨干企業經營狀況趨好,國內光伏市場穩步擴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光伏制造業虧損狀況未有根本性改變,從長期角度看行業仍面臨深度調整。
擴產與復產
來自遼寧省錦州市當地的媒體報道稱,今年起,該市將重點推進多個光伏制造項目,涉及的企業包括阿特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旭集團、廣東瑞德興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
更詳細的信息顯示,阿特斯將在該市投資建設400MW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500MWp太陽能光伏電站一期50MWp項目;廣東瑞德興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項目為100MW太陽能電池芯片、200MW高倍聚光太陽能電池組件及50MWp光伏電站項目。
此外,東旭集團將投資50億元開展500MWp大型地面光伏電站、200MW電池組件項目建設,目前一期200MWp光伏電站項目已選址義縣、凌海兩區域,爭取明年完成一期項目核準并開始建設。
除了組件產能開始增加外,多晶硅領域也開始出現落后產能“復產潮”。
有媒體報道稱,在青海、四川、江西等地,在產業出現回暖跡象后,一些“停產而不破產”的企業正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復工準備。
比如,黃河水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在西寧經濟開發區的多晶硅項目有兩條1250噸的生產線。因單線規模過小,生產能耗居高難下。據了解,其每噸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為17萬元,產品全部由同屬黃河水電公司旗下的光伏電池片企業按每噸25萬元進行內部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