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光伏制造業近幾年來的跌宕行情,就好似《桃花扇》中這句唱詞的演繹一般,昨日尚在大干快上,須臾間,今日市道便已幡然轉圜。不少跟風而來的光伏制造業投資者,特別是那些在2010年以后入行的企業,幾乎都由此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盡管這些后進入者的投入可能也并不算小,但與市場主流企業相比,無論規模、渠道還是品牌都有不小的差距,隨著市場競爭格局日趨成型,其前景將越發不明朗。一旦行情向下,這類企業很容易就由于接不到訂單而不得不經常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這類企業的共同難題是,如何盤活已經投入的資產和產能?或者說,是該繼續加大投入,通過在質量、渠道和品牌上狠下功夫來趕超主流企業搶奪市場一杯羹?還是退出制造業轉型其他?
加大投入,除了面臨愈加慘烈的競爭和越來越薄的利潤空間,還不得不面對日益嚴峻的行業三角債困局。而轉型,除了舍不得已經損失的投入外,亦擔心再次踏空此前曾經上演過的財富盛宴。
這并非僅僅是后進入者的困惑。
其實,市場上的一些主流企業同樣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甚至更為窘迫——在經營利潤長期為負的情況下,卻基于已有的品牌、渠道、產能規模或市場占有率乃至企業家的個人名聲等原因,而咬牙堅持著,更甚者砸鍋賣鐵繼續加大投入,以期通過“誰更虧得起”的非理性方式留在市場上。
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糾纏于沉沒成本的思維誤區。
沉沒成本的陷阱在于,前期投入越大,投資者越舍不得放棄,即使其投入早已不能產生價值。
正是在這種只盯著已投入成本的思維下,無論企業,還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盤活資產上,且不惜為此追加投入,乃至一些“救市”政策的出發點也基于此,而完全忽略了可持續發展才是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根本方向。
如此,除了越陷越深外,還忽略了另一種可能是更大的成本——機會成本。
毫無疑問,光伏行業的前景正越來越明朗,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廣闊。但產業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卻是嚴重的產能過剩。更重要的是,發展的機遇正在向下游傾斜,目前正是最佳的進入產業下游的窗口期。
這其實是更大的錯過不起的成本。
有人說,一個好的投資者,應該是沒有記憶的。
沉沒成本,正如人們丟不下的過去的記憶,那或者是甜蜜的,或者是痛苦的,但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在今天的抉擇,令人難以真正活在當下,令人難以輕裝前行。
光伏產業發展至今,正在涌現出越來越豐富的商業機遇和創新需求,投資者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則該果斷地丟掉歷史的包袱,舍棄那些已如雞肋般的沉沒成本,而專注于創新和新的機遇,才有可能不至于錯過一次堪稱偉大的能源變革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