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以來太陽能發電股表現不凡,其成份股流通市值加權漲幅為3.37%,同期上證指數累計漲幅1.08%,太陽能發電股跑贏上證指數2.29個百分點。其板塊個股流通股本加權平均股價達到11.11元,較整體A股的加權平均股價8.10元高3.01元。
太陽能發電類上市公司今年中期報告表現較佳,有24只個股公布業績預告,預喜股達21家,占公布業績預告家數的87.5%,其中,預增幅度超過50的公司有12家,分別是:生益科技、南玻A、小天鵝A、安泰科技、橫店東磁、大港股份、拓日新能、科華恒盛、南洋科技、云南鍺業、天龍光電、新大新材。
全球金融危機后,光伏需求的迅速回升,光伏企業毛利率高達30%以上,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以及10%左右的凈利率水平吸引了無數電子、電氣設備巨頭紛紛加入光伏陣營,同時現有企業也加快擴產速度,以期盡快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從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看,其市場空間巨大,但其毛利率必然是跟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相同——呈下行趨勢,因此產能規模就成為影響未來盈利規模的重要因素,各大廠商必然趁市場景氣時期進行大規模擴產。有數據顯示,中國硅片及組件在2009年的在建及擬建產能是8300MW和15000MW,現有產能在6580MW左右,按照如此規劃,1-2年后中國產能就可能翻番。
我國將在2010年第三季啟動西部六省區共280MW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案與50MW光熱發電特許權招標案,規模較2009年的10MW放大數倍,預計分兩年建設完成,電場經營時間為25年,本次大型光伏電站招標地點以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寧夏、鷥西等光資源豐富區域為優先。依中國十二五能源規劃初稿,2015年中國光伏裝置量目標為5GW,考慮過去風電市場發展歷程,預估2015年中國光伏發電市場上看6.2GW,2020年可達25GW,2011-201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約60%。
大陸與中國臺灣光伏產品成本極具競爭力,近幾年市場份額持續攀升,為本波產業需求復蘇的最大受惠者,大陸與中國臺灣廠商過去兩季產能大都處于滿載運行狀態,鑒于第三季訂單持續火熱下,企業資本支出力度越趨強勁,據統計,一線光伏廠平均擴產幅度逾5成。
太陽能發電技術目前還出現了創新和發展,CPV是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代表,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使用多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進行光電轉換,分別是第一、第二代太陽能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隨著成本的下降和各國的政策支持,這兩代太陽能發電技術均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用光學元件將太陽光匯聚后再進行利用發電的聚光太陽能技術,則被認為是太陽能發電未來發展趨勢的第三代技術。
大型CPV電廠有潛力成為未來的重要支撐電源規模化能力高:與晶硅與薄膜型平板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相比,CPV因其高轉換效率和小得多的半導體材料用量,是最具有發展成為大型支撐電源潛力的太陽能發電方式。通過簡單復制的規模化部署,單一CPV電廠可以輕易達到MW級規模,未來這一數字甚至有望達到100MW。
CPV電廠占地面積小,在同等發電量的情況下,CPV電廠的土地占用面積比平板式太陽能要小得多。CPV系統由支柱承載其主要結構體,占地面積極小,且由于系統在地面產生的陰影面積是移動的,所以對電廠所在地的生態影響也較小,面板下方的土地仍然可以用于畜牧等用途。耗水量極低,通常具有高太陽輻射的地區都比較缺水,CPV系統的整個發電過程中完全不需要水,僅需少量水用于清潔光伏組件的玻璃外殼。與聚光光熱(CST)、核電、IGCC等清潔發電技術相比,CPV有著明顯的節水優勢。
從自然環境來看,我國的太陽的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年接收太陽輻射的能量相當于上萬個三峽工程的發電量,相當于17000億噸標準煤的熱量,太陽光資源非常充足。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光熱板塊處于形成初期,重點關注兩類,一類是光熱發電系統研發和項目建設企業,如天威集團和三花股份,兩家公司均已開始著手光熱電站項目的規劃工作;另一類是光熱發電相關核心材料和設備制造商,包括研制斯特林太陽能發動機的航空動力和規模生產太陽能玻璃的金晶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