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神話般崛起的光伏產業,如今“病來如山倒”。
折騰了大半年的“雙反”風波步步緊逼:2012年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10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制造商征收關稅作出終裁,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8.32%-
曾經神話般崛起的光伏產業,如今“病來如山倒”。
折騰了大半年的“雙反”風波步步緊逼:2012年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10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制造商征收關稅作出終裁,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并針對中國政府的補貼征收14.78%-15.97%的反補貼稅,比初裁結果更為嚴厲。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市場遲遲未能有效啟動。
內憂外患。龐大的產能尋不到出口,轉身變為反噬行業的破壞性力量。
新近披露的2012年前3季度光伏板塊上市公司財報顯示,多數公司凈利潤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的研究報告稱,在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3.94億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尚德的“國有化”猜想
負債規模遠超企業承受力的行業現狀,讓“國有化”成為光伏業救贖的關鍵詞之一。
2011年秋天起,有關尚德破產的消息開始流傳。行業不景氣是導火索。光伏熱浪退潮處,尚德成為不折不扣的裸泳者。
2012年8月,尚德的債務問題開始爆發:若尚德不能出售子公司股份或繼續舉債以換取周轉資金,它將無法撐過2013年一季度,因為一筆15.74億美元的短期債務將在那時到期。而尚德擁有的只是4.74億美元現金及其等價物,負債率高達81.8%。
為了自救,尚德暫停了1/3的產能。
雪上加霜的是,尚德投資的環球太陽能基金(GSF)在2012年7月爆出涉及43億元的反擔保騙局,這令尚德股價應聲暴跌。美國紐交所則隨之發出警告:如果在接下去6個月里不能使股價維持在一美元以上,尚德電力將被迫退市。
8月中旬,施正榮將CEO職位讓給當時的CFO金緯,曾經的“太陽王”隱身幕后。
此后的一個多月,金緯進行了大規模調整,關閉了效益不佳的P2工廠,裁員1500人。7位全球副總裁級別的高管因“性價比不高”而被迫離開。出貨目標也被修正,尚德主動讓出全球“老大”的交椅。
與以往經歷的數次危機類似,尚德再一次得到無錫市政府的援手。
9月底,無錫市市長朱克江親赴尚德召開市政府現場辦公會, 包括國開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也集體進駐尚德,與就地辦公的市長朱克江及企業管理層共同研究救助方案。
在不斷卷入外界質疑的漩渦后,尚德希望以正面姿態回歸公眾視野。
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無錫市政府的支持非但沒能提振公眾對尚德的信心,反而引發了更大的質疑。有關施正榮旗下的關聯公司掏空尚德、不愿放棄個人利益拯救尚德的說法開始廣泛傳播。
有消息稱,相關部門提議“無錫市政府出面購買公司2013年3月到期的5.75億美元可轉債,然后經國開行注資救助”,但這一救助行動的前提為施正榮將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這被施正榮拒絕。因為這可能使施正榮喪失對尚德的控制權。截至目前,施正榮個人持有尚德電力30%股份,其個人及家族合計持股超過60%。
之后,無錫市政府的態度也變得曖昧。對此,龔學進公開表示,現在施正榮和金緯的首要工作都是尋找新的投資者,其次要取得政府的信任,最后才是客戶。
如今擺在尚德面前的是兩條路:其一,施正榮及其家族出讓部分股權給無錫國聯和無錫產業發展集團這兩家地方國企;其二,兩大地方國企不直接投資,而是作為牽頭人吸引其他投資者入股尚德。
說到尚德的未來,龔學進仍很有底氣:“尚德還有希望,還有救。這是必須的。怎么可以倒下?不可以倒下,也不會倒下! 他告訴記者:“我們決心專注經營并銳意變革,以圖突圍脫困,以謀重生涅!
無錫已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尚德是產業鏈的最后一環。在當地“東方硅谷”的構想中,新能源被視為核心產業。一位尚德的管理人員粗略估計,當地為尚德配套的企業有上百家。
因此,尚德破產引發的連鎖效應或將成為當地政府的長期困擾。
保衛賽維
相比無錫,江西省新余市政府對賽維LDK(以下簡稱賽維)的拯救更為徹底。
賽維的發展軌跡與尚德如出一轍,均在當地政府的庇蔭下成長壯大。2008年,受金融風暴影響,賽維曾經歷短暫財務危機,資產負債率高達85%,為此新余市曾出臺規劃,要求當地8家銀行聯合向賽維授信。2012年,當地銀行又在政府的組織下向賽維集體大規模“輸血”420億元。而截至2011年末,新余全市的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僅為413.3億元。
2012年4、5月間,賽維以產品抵押,獲取政府近億元資金救急;7月12日,新余市政府決定,將賽維償還信托貸款的5億元缺口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江西省政府有關部門還曾牽頭國開行江西分行等機構為賽維提供過20億元的周轉貸款。新余市政府則被指以財政收入為賽維的信托貸款兜底。
在最好的年景,新余市逾60%的財政收入均來自賽維,但到了2012年上半年,賽維的納稅暴降99%,直接導致新余上半年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減收8.48億元,財政收入下降13.5個百分點。
新余市政府一位核心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拯救賽維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賽維倒了,新余市經濟就將可能倒退10年!
一個極端的說法是,“賽維或拖垮新余經濟”。這一說法的根據是,僅在2012年,賽維就有約20億美元債務到期,但截至6月30日,其手頭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只有2.962億美元。而整個新余市2011年全年的財政收入也就一百億左右。
有消息稱,自賽維陷入困境以來,前來洽談“業務”的各路來客多達上百個,但最后幾乎都不了了之,賽維似乎注定要走上“國有化”道路。
在2012年9月中旬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賽維宣布已向新余市政府轉讓了一部分房地產物業和土地使用權以籌集資金。
10月22日,新余國資控股40%的恒瑞新能源以約2293萬美元收購了賽維19.9%的股權,成為賽維第一大機構股東。此舉被視為賽維“國有化”的重要步驟。
很快,內部董事會迎來了大換血。像施正榮一樣,賽維原CEO彭小峰在他一手創立的企業帝國中退居幕后。
在邁哲華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看來,新余和賽維幾乎是一體的,沒了賽維的新余將被“打回原形”,這使得新余市對賽維的態度有點孤注一擲,“死馬當作活馬醫”。他對記者表示:“蘇南是經濟發達地區,所以無錫可以更理智地看待尚德。沒了尚德,無錫還是無錫。但沒了賽維,新余就只是個沒人知道的江西小城。”
誰捆綁了誰
在這輪拯救光伏的浪潮中,部分地方政府擔任救火隊員沖鋒陷陣,將困境中的光伏企業收歸國有,引發了很大爭議。
在一些將光伏業視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省市,光伏企業的出生、成長、擴張乃至危機階段,每一步皆有濃厚的地方政府主導色彩,當地銀行往往與地方政府緊密配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捆綁地方政府與國有銀行是這場光伏災難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也將金融機構視為“禍首”:“目前光伏產業呈現的發展困境,不是政策造成的,是企業家和金融推手共同造成的。銀行在這些年光伏行業的盲目擴張中是罪魁禍首之一!
有分析認為,政府兜底債務行為,只是債務的轉移,并不能真正消除債務。一旦企業生存環境長期難以改觀,“國有化”的企業可能成為政府負擔,甚至可能拖垮當地經濟和財政。
曹寅分析說:“幫企業還債可以,但關鍵是怎么經營下去?光伏業是個競爭白熱化的行業,企業都是貼身肉搏。而地方政府對于完全市場競爭下的行業管理能力是非常弱的!崩羁》鍎t明確表示不贊成政府為企業輸血,“很多企業家希望政府出來能幫助解決融資問題。我想問,解決了融資問題,是不是還要繼續更快地擴大產能?這不是火上澆油嗎?”
李俊峰認為,在過去的幾年內,地方政府做了許多拔苗助長的事情。
政策組合拳
國家層面也開始出手拯救光伏業。
2012年10月25日,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以及眾多銀行代表齊聚河北保定,在光伏企業英利所在地,表達了對整個行業的救助信號,并打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
國家電網、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局均接到批示,除金太陽第二批示范工程外,包括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新能源城市等一系列光伏工程即將啟動,預計投資額度將高達700億元。
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承諾,10千伏及以下電壓、單個項目容量不超過6MW的分布式發電項目可免費入網,富余電量也將全額收購。這一承諾緩解了長期困擾光伏業的并網難題,被視為重大利好。
實際上,一直以來歐美都對中國政府對光伏業不遺余力的支持表示反對。所謂“雙反”,即為反傾銷、反補貼。實際上,就公開的補貼數額來看,國內對光伏業的補貼并不高,甚至低于歐美國家。這也是國內從業者紛紛喊冤的主因。然而,在歐美國家看來,中國光伏行業還接受了許多來自于政府的“隱性補貼”,例如土地、水電、貸款等政策優惠。
因此,這一輪政府施援遭遇很大爭議,評論者認為綁定政府與銀行的救助模式會為歐美“雙反”落下口實。
林伯強說:“從中國的角度看,‘雙反’并不合理,但從美歐的角度看,‘雙反’也有一定的根據,畢竟國際上有一些公認的東西存在產能過大,自己殺自己,供需不匹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造成的。”
在曹寅看來,“雙反”之爭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間的碰撞”。
“不僅僅是光伏,還有LED、自主品牌汽車等許多中國典型業態都是如此。那些地方政府提供的水電費優惠、廉價土地、銀行的信貸來源,在西方看來都是不公正的競爭優勢。因為中國光伏業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威脅到了西方企業的生存,于是他們出手了!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認為,國家不宜出臺新的補貼政策,而是應當對原有補貼政策進行調整,在補貼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挖掘政策潛力。
著眼長遠,完善光伏行業的政策環境,調整發展規劃,才是解決危機的根本之道。
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告訴記者:“國內光伏方面的法律需要完善,比如電價的執行年限。如果沒有明確的游戲規則,投資者始終存在顧慮!
“現在光伏制造企業都已經在賠本賺吆喝,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不可能再有下降的空間。我特別擔心發改委明年開春再說降價,如果這樣,這個行業就消失了。”
在中歐陸家嘴(10.24,0.18,1.79%)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微博]看來,目前的政府拯救不僅不能幫助光伏業,反而會加劇行業痛苦,“外部需求至少未來幾年都不可能恢復到原來水平,行業的核心任務應是淘汰產能,一部分企業必須退出。政府干預有時候不僅幫不了這個企業,反而害了整個行業!
GTM Research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未來三年中國將有180家光伏企業走上倒閉或被收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