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基層早有單位和居民嘗試著用光伏發電。以山西為例,目前,山西電力公司受理的分布式電源項目客戶達22家,已全部完成接入方案設計,總接收報裝發電容量超過2萬千瓦。其中,單位用戶13家,居民用戶9家。
7月底,山西省武鄉縣居民趙瑞星剛剛把18千瓦的光伏發電并入國家電網,成為山西首個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的居民用戶。據了解,趙瑞星家屋頂的光伏發電設備由108塊170瓦的單晶硅光伏組件、一臺17千瓦的逆變器組成。該系統由光伏板吸收太陽能,轉換成直流電,然后通過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并入電網。同時,產生的電能還可以儲存在蓄電池里,在需要的時候轉換使用。
長治供電公司客戶經理申紅崗說,趙瑞星家的光伏發電并網后,最多的時候一天賣給電網84度電,最少也有30度。在滿足自用的同時,第一周就入網340度電。
推廣有瓶頸但并非“遙不可及”
為加快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今年3月份國家電網正式實施《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所有利用光伏發電的單位和居民在自用外,可以將多余的電量賣給國家電網。
“電能并網解決了電量存儲一大難題。”申紅崗說,現在光伏技術已經很成熟,最大的問題在于電量存儲。如果采用物理儲能,蓄電池成本高、壽命短,會大大增加居民的投入成本,但如果把電能并網,電網實際上成了蓄電池,可以有效降低分布式應用的成本。
然而,“太陽屋”進一步推廣卻存在困難。申紅崗說,一方面,光伏發電成本高,1瓦光伏的投資在10元-13元之間,由于國家對居民光伏發電的具體補貼政策還未出臺,居民收回成本需要8年左右時間。另一方面,大量分布式用戶接入會增加電網運行的成本和管理、維護難度。
業內專家表示,光伏產業要迅速發展必須降低發電成本。現在光伏發電大約一度電是一元錢,要求通過技術改進后,每年讓它有所降低。
針對太陽能分布式電源系統具有間歇性、隨機性特點,天津大學教授、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王成山說,這一特點不僅會對電網運行、維護帶來困難,同時也會影響周邊用戶的正常使用。因此,分布式發電要想產生效益,關鍵是合理的能源配置。
王成山認為,微電網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它能把大量的分布式電源、用戶負荷及儲能等綜合在一起形成網絡,既是電網一部分,又是獨立的用電單元,能夠快速靈活響應用戶需求,合理分配機組和儲能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