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樁”還是先有“車”?
我國電動汽車已經推廣了許多年,但一直發展緩慢,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林伯強表示,從市場的角度說,電動車和充電站發展存在“雞和蛋”的問題:先有車還是先有充換電設施?沒有車建充換電設施的人就要賠本,有車沒有設施也肯定不行,哪個先哪個后,單單靠市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緩慢,關鍵是電動汽車“量”的問題,盡管政府對電動汽車采取較大補貼,但是電動汽車量還很微小,這樣做充電站就不賺錢,沒有便利的充電設施,老百姓買電動汽車的積極性就很低。
國網提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慢充、快充等各類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并指出將為電動汽車用戶報裝充電樁開辟多種渠道,提供營業廳、電話、網站等多種受理方式。
同時,在治理霧霾的環保壓力推動下,許多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合肥等陸續推出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表示將大規模投建充電樁。北京提出今年將建設1000個公用快充樁,天津計劃到明年建設6700個充電樁或充電接口,上海計劃到明年建成6000個以上的充電樁。其他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城市基本上都計劃大規模推進充電設施建設。
以上措施對于打破新能源汽車“雞和蛋”困局將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上述中信證券分析人士稱,但更關鍵的是,如何讓民間投資者看到比較明確的盈利模式和投資回報,愿意參與進來,否則規劃的數字就可能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單純對社會資本說“你能做”是不夠的,還要保證他“能賺錢”才行,不賺錢肯定不會做。林柏強說,關鍵是誰愿意做,“收益的不確定性是阻礙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