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出視野4個月之后,能源網+智慧能源因為國家能源局的再次發聲,而強勢回歸。2016年6月底,國家能源局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
攢局能源領域
在工業領域,一個約定俗成的投資規律是“重資產、輕流動”。能源企業的第一筆投資,往往會用在建場和購買設備上,待公司運轉到一定時期,再由“重資產”公司向“輕資產”公司轉型。
而遠景能源采取的“輕資產”模式,就讓其更像科技公司,而不僅是風機制造企業。因為國內風機生產商普遍購買國外技術圖紙,而后自行生產。但遠景能源在2008年初創時的路線是,邀請專家研發高效產品,而后利用供應鏈采購零部件。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CEO張雷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前往國際一流風電配套企業進行游說,勸說他們將工廠搬到江陰低碳產業園。最終,這座產業園中出現了全球三大葉片生產商之一LM公司在內的諸多零部件企業,但作為“攢局者”,遠景能源只完成裝配和集成工作。
這種模式,與蘋果的“小而美”戰略有類似之處。首先,產品線的簡化,讓遠景能源可以集中公司的優秀研發人員以及其他資源,為拓展產品線,并構筑高技術壁壘奠定基礎;其次,優選合作者并聚集在同一個地方進行生產,不僅節約成本,還可以解決因為業務外包而對質量忽視的問題。
遠景能源輕資產思路的繼續延伸,則可以體現在兩大平臺和未來的能源體系上。
以阿波羅光伏云平臺為例,遠景能源把自己比作第三方,先結合TUV萊茵在光伏行業線下強大的組件認證和檢測能力,并加入國內多家銀行、融資租賃公司、基金公司的評估。完成“攢局”之后,其自身不會介入光伏電站的實際交易環節,僅扮演作為服務提供者和平臺建立者的角色。
而對于未來的能源系統,遠景表示,將會有數百億的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上,從手機到電動汽車,再到光伏電池板、風力發電機組,還有大量的儲能電池。而遠景的角色,仍然不會是厚重的資產擁有者,而是成為的機制建立者,這個機制將包含系統、法則、規律、參與方。
掘金資本數據
不難看出,遠景能源預期的模式與按需交通服務企業Uber有相似之處。就像每一個用戶只需要點擊一下手機就能夠找到一輛出租車,車輛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用戶的所在地點,并且將用戶送至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一樣,用戶通過遠景能源的系統,可以靈活地掌握和使用與能源有關的信息。
可以想見,依靠獨家技術、巨大市場和政策支持,遠景能源做成平臺的客觀條件已經齊備。但在做成之后,能否運營則是對于盈利模式的考驗。要知道,估值高并不意味著盈利好。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Uber。
不久前,Uber已經在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市場開始盈利,即從用戶支付的費用中提取25%的分成。但最大的市場——中國和東南亞,Uber依然深陷虧損泥潭。Uber將自己的虧損,歸結于“由于給予司機的激勵和補貼要多于乘客支付的費用”。但有人指出,其虧損的根源在于平臺盈利模式。
對于整合偏向消費品領域的出租車和用戶,平臺模式盈利尚且需要至少3年或者更長時間,那么,面對重資產的能源行業,遠景能源的難度或許更大。2年前,就有媒體問及其盈利模式,當時的回答是尚不明確。當下,其仍沒有明確表示將采取怎樣的盈利模式。
但是,如果盤點其資本動作,會發現遠景能源有自己的“煉金”方式。
首先,這家公司從不吝惜對于高科技的大筆投入。2014年年底,美國思科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全球物聯網業務總經理GuidoJouret加盟遠景能源,組建硅谷全球數字能源創新中心,成立2億美元互聯網能源技術風險投資基金,針對的方向,即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技術領域。
僅在2016年5月,遠景能源就有三次資本動作——5月5日,宣布全資收購了位于挪威的歐洲第二大新能源資產管理軟件公司BazeField;5月12日,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公司ChargePoint;5月底,參與投資智能電網大數據技術公司AutoGrid。
這種類似于科技企業的做法,或許與張雷的背景有關。和諸多風機企業CEO的履歷不停,他出身經管,曾在倫敦道達爾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戰略分析師,并在巴克萊銀行從事能源相關金融結構產品定價工作。多年成本領域的從業經歷,讓他給遠景能源制定了控制規模成本,偏重技術投資模式。因此,而高技術產品或將是其形成模式的來源之一。
眾所周知,無論是外國的蘋果,還是中國的小米,但凡科技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產品,而生態系統是生發于產品,讓產品錦上添花,讓用戶建立深度黏性的工具。而平臺,則因為沒有產品,前期大都需要先通過燒錢獲得用戶,在用戶免費使用獲得良好的體驗之后,開始慢慢收費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向用戶收費,產生盈利。而作為有制造基礎的企業,遠景能源的產品可以讓自身的潛力不斷被持續挖掘,幫助平臺平穩過渡到免費到付費的臨界點。
下一步,遠景能源則把盈利點放在能源的數據上。孫捷指出,“只要使用的用戶——電站接盤者、電廠投資人、銀行、保險公司甚至設計院——有什么訴求,我們就可以通過數據開發提供解決方案。”
作者: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