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光儲平價時間節點預測顯示,在配置5%儲能的情況下,多數省市在“十四五”期間均能實現光儲平價。光儲平價的到來,給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提供了機遇。
“十三五”期間,我國儲能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電化學儲能受政策導向影響,增速呈波浪式前進。儲能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強,“十四五”期間儲能面臨哪些挑戰?其政策又會有哪些變化?“十四五”能源規劃中儲能部分編寫者、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日前就此接受了記者采訪。
成本制約因素有望解決
岳芬表示,目前,18個省份均出臺了新能源配置儲能的政策,預計在“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十四五”各省推動“新能源+儲能”將成為常態。
據介紹,2019年光伏和風電發電裝機提高至2016年的22倍,占到電力總裝機量的7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會帶來一系列的電力-電量平衡問題,需要利用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在毫秒-秒-分鐘-小時-日,甚至周等多時間尺度去解決源-網-荷協調運行的問題。目前,很多省份的火電靈活性改造空間已開發殆盡,有序充電和需求側響應如今還處于示范階段,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需求日益緊迫,而目前儲能技術發展較快,已經跨過規模化應用的成本拐點。“十四五”期間,掣肘“新能源+儲能”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成本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
岳芬分析,根據預測,在光伏電站投資成本降低、技術進步帶來的系統效率提升和光衰降低等驅動下,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預計到2025年,光伏當年新增裝機發電成本(含稅和合理收益率)將低于0.3元/kWh,部分區域將達到0.1元/kWh,到2035年和2050年,預計相比當前水平還會分別下降50%和70%。儲能成本方面,根據CNESA的預測,基于項目投資成本和系統壽命的變化,對2025年磷酸鐵鋰儲能的度電成本進行預測,綜合各類場景下,儲能度電成本都能夠下降至0.18-0.27元/kWh之間。
岳芬介紹說,基于光儲的成本下降趨勢,針對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光儲平價時間節點進行了預測,在配置20%儲能的情況下,只有5個省市能夠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平價;在配置10%儲能的情況下,有17個省市能夠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光儲平價;在配置5%儲能的情況下,除了重慶、福州、西安、成都、烏魯木齊等地,多數省市在“十四五”期間均能實現光儲平價。光儲平價的到來,給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提供了機遇。
多種商業模式尚在探索
“十三五“期間,我國儲能行業缺乏商業模式,儲能的多元化價值尚不能充分挖掘,現有機制條件下對儲能的多重功用也缺乏合理補償,這是目前儲能行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障礙。”岳芬對記者表示,目前,共享模式、租賃模式、代理運營商模式均處于探索中,這些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多主體、多渠道、低風險”,這是儲能追求多重應用的產物,同時也是打通電源、電網、用戶各環節,以實現儲能價值銜接的關鍵。多種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將極大的促進儲能多重應用價值的疊加和項目的盈利能力。
“未來五年,隨著電改的推進,包括細分輔助服務市場的出現,現貨市場的啟動、碳交易的推進,以及為了實現碳中和而出臺的相應政策等有利條件的出現,都使得儲能有望構建合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進而在資本市場的協同下,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岳芬稱。
在談及未來儲能價值體現時,岳芬認為,未來儲能的價值將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新能源發展、電網形態演變以及用戶側的變革進行深度融合。其中,平抑波動、跟蹤出力、減少棄電和緩解送出線路阻塞是儲能與新能源協調運行的四大方面價值;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調頻、備用等服務,是儲能與電網系統協調優化運行的價值體現;用戶用電管理、參與需求響應、提升電能質量是儲能與負荷協調優化運行的價值體現。
建議國家層面明確發展路線圖
展望“十四五”,儲能如何改變“夾縫中求生存”的現狀,岳芬直言,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入,“十三五”期間,多地市場規則逐步在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身份以及準入方面進行明確,越來越多的地區提出按效果付費的輔助服務補償機制,也逐步開始探索輔助服務費用向用戶側傳導的機制,這些均為“十四五”期間儲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岳芬表示,從技術和產業層面,應嚴把技術質量,儲能企業要把安全這個核心點做好做實,適當提高安全準入標準;從成本和應用層面,應在堅守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快速實現成本下降,推進光儲平價進程;在政策和市場機制層面,在現貨市場還未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應對能夠支撐新能源發展的儲能予以合理補償,并利用新能源配額制及市場化的手段給予儲能消納能力必要的政策傾斜,同時,應盡快構建允許儲能公平參與交易的市場環境,逐步推進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的融合發展,形成支撐儲能多重功用價值體現的補償機制。
“十四五“期間,國家層面首先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儲能產業的發展,在技術、成本、產業、人才配備等方面明確目標和發展路線圖。”岳芬建議,其次,建立能夠反映電力供需關系的價格機制,提高電力供給和需求彈性,實現源網荷儲的深度互動。再次,為儲能開放更多的市場,引入為應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而必需的新的輔助服務品種,同時應推動建立由用戶承擔的輔助服務費用傳導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儲能進入輔助服務市場面臨的政策波動問題;另外,還需進一步明確儲能市場的主體地位,建立適宜儲能參與的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明確儲能參與現貨市場的各項規則和流程。
在岳芬看來,隨著“碳中和”目標進一步得到分解和細化,“十四五”期間儲能的商機將逐步顯現。儲能行業將探索如何在支持低碳能源轉型的細分場景應用下,構建商業模式,實現合理收益。
先市場后計劃原則投資網側項目
在政策明確電網投資電儲能資產不計入輸配電價成本后,快速發展的電網側儲能陷入沉寂,岳芬在談及電網側儲是否“十四五”有望重啟時表示,目前部分政策重提電網側儲能,提出針對部分實現輸電線路、變電設備的投資替代的儲能項目,考慮將其建設經營成本納入輸配電服務費用支出,逐步研究明確電網側儲能的合理疏導模式。
“未來,若要推動電網側儲能發展,我們認為需要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岳芬坦言,其一是要明確儲能系統的哪些功能和價值可以被納入輸配電價,哪些應通過電力市場回收成本。其二是構建有效的監管體系,在投資方面,建議應按照先市場后計劃的原則,優先由社會資本投資網側項目;應秉持投資儲能可以實現系統最優,效益最大的原則,加強對網側項目投資的經濟性、有效性,以及是否獲得了輸配電價和市場收益的重復回報進行監管。
作者:蘇南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