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舉行例會時表示,今年以來,國內光伏產品遭到美國、歐盟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雙反”調查,眾多企業停產或倒閉。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支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陸續出臺。
政策利好頻出
今年的光伏業,沒有最冷只有更冷。
最近,英利、晶澳、晶科等國內光伏企業紛紛公布201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數據均不樂觀,仍然是“虧”字當頭。
屋漏偏逢連夜雨。繼歐美“雙反”調查之后,作為新興市場的印度也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提起了反傾銷調查,使本已“寒意冷冷”的光伏產業再次“雪上加霜”。
10月末,國家電網[微博]表示,光伏發電可允許并網,并制定了相應的準入標準,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獲準入標準無疑為中國慘淡的光伏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給予了中國光伏企業一把打開國內市場的“鑰匙”。
11月5日,中國商務部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提出與歐盟及其相關成員國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同時,與其他三部委聯合36家銀行召開研討會討論了光伏扶持議題。
在本次光伏產業的研討會上透露出以下幾方面的信息:聯合金融機構,為有實力上規模的出口企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出臺光伏行業的強制認證和檢測制度,提高光伏產業門檻,解決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問題并規范出口秩序;建立行業聯盟,希望舉行多邊會談,在出口方面提高話語權并擴大出口額。
沈丹陽還透露商務部采取的4項措施支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包括:第一,積極幫助光伏企業應對國外的“雙反”調查;第二,幫助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爭取在國際光伏市場上保持合理的份額;第三,采取措施規范光伏產業的進出口秩序;第四,推動光伏行業與歐洲、美國的光伏產業加強國際合作。
碳市場推動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能源行業集中了許多國有企業,但為了更好地促進能源產業穩健發展,我認為還是應該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能源行業。未來分布式能源、碳交易體系建立起來以后,可以促進更多民營發電企業、民營光伏企業的發展。在有了更加市場化的價格體系和多元化的產權體系之后,中國的能源結構才能得到更好地優化。”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微博]表示。
在他看來,碳交易以及碳金融市場,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新能源產業的價值發現、幫助相關企業進行風險規避等等。
與此同時,梅德文表示,光伏產業發展要想突破瓶頸需要在政府補貼和市場機制之間做出重新思考,即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時,政府補貼與市場機制之間如何做到協調發展。“我們需要更多地從政策安排上做反思,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發揮金融產品的作用,只有依靠這種市場機制、金融手段才能夠真正地培養那些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才能真正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梅德文說。
此外,關于光伏產業遇到的困難和將來的發展,梅德文認為,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一個自身的規律。“以光伏產品從第一代技術到第二代技術的升級為例。目前,中國企業更多地是使用第一代技術,但在經歷過現在這樣的危機狀況之后,可能新一代技術的光伏企業和光伏產業會得到發展。”梅德文說。
拉動市場是關鍵
“最近,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頻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圍擊中國企業,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企業在光伏行業的競爭力。此前,光伏產業純粹從擴大投資規模的角度發展,但是,領軍的中國光伏企業在成本上、在技術層面上都應該站在行業前列。”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CTO劉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2008年太陽能電池價格為21元/瓦,現在價格不到4元/瓦,每年太陽能產品成本都在下降,幅度在40%至50%。在歐美和非洲、亞洲很多地方,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經跟傳統能源發電的成本不相上下,甚至是更低。
但是,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桎梏并不來自于技術和資金,而是終端市場緩慢的拓展速度。
“過去幾年,特別是今年,光伏產業依靠投資帶動發展,企業將大量的投資放在生產制造環節,忽略了對市場的培育,接下來,我們更需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市場開拓方面,用市場拉動對產能的需求。”劉勇說。促進消費市場并非易事。“一般來講,現在家電產品的使用年限是5年左右,但是如果選用節能環保技術的家電產品,比如光伏電視,使用年限一般都在幾十年,從目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講,如果一個產品使用幾十年是難以想象的。企業和政府各界還要做出許多努力才能扭轉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宏玲表示。
此外,由于光伏產品在終端消費市場的售后維修體系尚不健全,在出現問題之后,如何保障消費者的維修服務仍是急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