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中國各界的共識。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哪些技術將在低碳時代大顯身手?在日前由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聯合主辦的一個生物多樣性宣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姜克雋研究員給出了他的答案。
姜克雋和他的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高效設備技術,新型水泥、鋼鐵制造技術,CCS(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超高效柴油汽車,先進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高效飛機,生物燃料飛機,超高效空調,LED照明,戶用可再生能源,熱泵,高絕熱建筑,高效電器,IGCC/多聯產,IGCC/燃料電池,陸地風電,近海風力田,太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先進核電技術,先進NGCC,生物質能IGCC,纖維素乙醇,生物柴油,智能電網,循環利用技術等將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推手。
姜克雋還提到,判定低碳經濟的指標體系可以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低碳經濟的投入;實現低碳經濟的政策努力;公眾參與度。
他認為,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包括調整經濟結構,形成低能耗高效的產業結構;全面實現用能技術的先進化,通過多種政策措施大范圍普及先進高效技術;全面合理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使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據重要位置;全民參與,改變生活方式,尋求低碳排放的消費行為;發展低碳農業,增強森林覆蓋和管理。
對中國來講,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控制高耗能工業發展,減少和控制高耗能產品出口;爭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國工業的能源技術效率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大力發展已在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力發電、水電要進一步大規模普及,光熱發電、光伏發電技術要進行接近商業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發展核電,特別是著重第三代、第四代先進核電技術;進行大范圍的公眾意識提高,使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普遍行為。
姜克雋稱,目前中國有很多減排技術需要從美國和歐盟進口,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很多技術目前已經具有成本效益,在2030年或者在2020年之前中國需要大規模推廣這些技術。他強調,CCS技術將成為中國進一步減排的重要技術,2050年中國仍然可能消費18億噸煤炭,CCS必須使用。
經濟結構調整是節能和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是我國目前的國家發展基本戰略。在實現進一步節能的目標下,需要很好控制高耗能工業的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為控制目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考慮一定量的進口。在節約優先情景中,與基準情景相比,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經濟結構優化,重工業中的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下降。與基準情景相比,節約優先型情景中,2030年鋼鐵產量下降2.1億噸,水泥下降3億噸。
為了應對已有節能成果帶來的繼續減排難題,中國需要全力實施節能優先戰略,在2030年使中國主要行業的用能技術和工藝效率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現在主要行業的新增技術裝備已經國際領先。要在2030年實現中國主要行業能源效率世界領先,需要從現在就采用先進技術。中國的優勢是目前許多先進技術已經國產化,這些技術的成本與落后技術相比具有競爭性。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發展可為進一步減排溫室氣體提供大量機會。按照目前展望,2050年風電裝機會達到4億千瓦時左右,核電4億到5億千瓦時,水電4億到5億千瓦時,太陽能2億到3億千瓦時,占據發電裝機容量的55%以上。與基準情景相比,2030年減排貢獻會在2億到3億噸碳,2050年3億到8億噸碳。
同時,中國需要推行一攬子政策,中國的能源政策和節能政策也將在今后與氣候變化減排政策實現整合。